未来5年,AI初创公司生死局:80%或将倒下
从创业公司的生存率来看,一份报告声称未来5年内将有80%的AI初创公司倒闭,这一数据似乎并不令人意外。近1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创业公司的三年存活率大约在20%左右,AI行业也大致如此。有人认为AI行业非常烧钱且难以盈利,因此不倒闭才怪。然而,K哥今年走访了数十家大小AI公司,希望与你分享我看到的真实情况以及个人思考。
在制造业中,有一个著名的“微笑曲线”,它揭示了产业链中利润分配的规律:即设计和营销环节通常能够获得大部分利润,而制造环节往往只有较低的盈利空间。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后,K哥发现这一规律在AI领域同样适用。
什么是“AI微笑曲线”?
“微笑曲线”是宏碁集团创办人施振荣于1992年提出的商业理论,横轴代表产业链的不同环节,纵轴表示利润水平。在制造业中,研发和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位于曲线两端,往往能够获取较高的利润,而中间的生产制造环节所获得的利润则相对较低。对照AI领域,AI产业链的横轴包括GPU制造/云计算、底层大模型开发和AI应用三个主要环节。结合现实,不难发现GPU制造/云计算和AI应用环节确实赚取了大部分利润,而底层大模型则处于利润“凹处”。
为何出现这样的利润分布?
首先,GPU是AI计算的核心,而云计算提供了必要的计算资源和存储空间。某种程度上说,GPU制造/云计算意味着AI产业链的起点。因此,这些基础设施的提供者如英伟达和亚马逊AWS,如同站在“河流”的上游,掌握了水源和流速的控制权。同理,AI应用位于AI产业链的终点,靠近市场和变现位置,自然也能获取巨大利润。而底层大模型则处于中段,前受基础设施制约,后有应用落地的卡位压力,且研发成本高、技术门槛高、迭代竞争激烈,导致这一环节出现利润低、变现慢的窘境。
以自动驾驶技术为例,可以更具体地看到AI微笑曲线的生动体现。英伟达通过提供高性能GPU占据产业链高地;特斯拉、Waymo等通过自动驾驶应用开发同样创造了巨大商业价值。但一直默默“奉献”的底层大模型却获利甚微,还面临高成本和激烈竞争的压力。
谁在吃肉,谁在喝汤?
- 利润之王:GPU和云厂商 在AI造富浪潮中,第一批吃肉的是AI硬件供应商和云计算服务商。以英伟达为例,其股价在过去几年大幅上涨,市值一度成为全球最高。微软的智能云部门也大幅增长。国内的华为云、阿里云也借助AI东风发展迅猛。
- 基础大模型研发:仍是亏本买卖 与GPU/云服务提供商以及AI应用开发者的繁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基础大模型的研发仍然是一个亏本的买卖。许多公司和研究机构在这个领域投入巨额资金但回报远不及预期。以OpenAI为例,其运营总成本高昂但收入却难以覆盖成本。其他大模型公司也面临类似困境。
“AI微笑曲线”将如何演进?
- GPU制造估值将理性回归 英伟达在GPU市场的超高份额面临挑战随着AMD、Intel、华为等公司的追赶其垄断地位将被打破估值理性回归将成为必然。
- 基础大模型公司将开发出C端杀手级应用 大模型公司有望开发出真正的杀手级应用实现商业化突破。它们拥有技术、数据和算力优势以及内在和外在需求推动其开发C端应用。
- 目前80%的AI应用将被干死 大模型的每次升级都会淘汰旧技术、旧模型的应用。新的模型和算法需要更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数据支持对于小型或初创的AI应用公司来说可能是难以逾越的障碍。因此很多AI应用将被淘汰或离场。
总之目前的“AI微笑曲线”只是人工智能发展浪潮中的一个阶段未来的演变将取决于技术、市场和公司的战略选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