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晓鸥:从东北小城到人工智能领域的领航者
1968年,汤晓鸥出生于辽宁鞍山,自小便展现出对科技领域的浓厚兴趣。1990年,年仅22岁的他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随后于次年前往美国罗切斯特大学深造。在1996年,他成功攻读麻省理工学院(MIT)博士学位,并在这一期间首次接触到了人脸识别算法,正式开启了他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探索之旅。
在美国求学的七年间,汤晓鸥积累了丰富的学术经验,并在人工智能领域崭露头角。然而,接近而立之年的他选择回归祖国,在中国香港中文大学担任教职。在这里,他结合自身所学及学校科研需求,于2001年7月创立了“多媒体实验室”(又称“MMLab”),专注于系统性能与人脸识别研究。
尽管当时汤晓鸥还只是一位籍籍无名的青年学者,但在招生阶段却遭遇了不小的挑战。他发现香港难以吸引最优秀的学生,因为顶尖学生更倾向于赴美求学,而教授们则希望学生在自己身边进行长期研究。针对这一现状,汤晓鸥决定调整策略,成为学生的“跳板”,助力他们进入全球顶尖学府。他的实验室只输送学生至全球排名前四的学校,并强调勤奋的重要性。
汤晓鸥的招生策略颇为有效,他通过清晰的职业规划和对未来前景的描绘,成功吸引了众多优秀青年加入他的团队。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林达华曾表示,汤晓鸥的游说方式并非直接分析加入团队后的好处,而是描绘一个极具吸引力的高度,并提供一条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行路径。
在学术研究方面,汤晓鸥对科研自学能力和顶级会议发表文章极为重视。他强调科研需具备自学能力,并鼓励团队向CVPR、ICCV、ECCV等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顶级会议投稿。这种对高水准研究的执着追求,使得实验室的同学们在学术上取得了显著成就。
在汤晓鸥的悉心指导下,他的学生们大多具备超强实力,并相继被麻省理工、斯坦福等名校录取。这种成功模式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学生们在名校深造后,又纷纷进入谷歌、Facebook、微软等知名企业工作。而汤晓鸥的实验室则成为培养中国计算机视觉青年科学家的摇篮。
在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汤晓鸥自豪地介绍了他的三位杰出学生:王晓刚、何恺明、林达华。他们分别在人脸识别、计算机视觉架构以及开源项目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汤晓鸥常怀感恩之心,他感谢合作过的学生与老师:“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遇见了你们,而是遇见了你们才有了这段最好的时光。”这句话不仅表达了他的感激之情,也体现了他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贡献和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