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AI协作2000小时后:发现人类对大模型能力的挖掘,还不足10%

AI百科4个月前发布 快创云
45 0

  大家好,我是腾讯青腾AI&全球化项目经理,也是腾讯2024年度AI行家中的唯一一位专注于AI的行家。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我和AI一起的2000个小时》的主题演讲。

  在2025年1月8日,腾讯研究院和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主办的“2025 腾讯科技向善创新节 T-WEEK”正式播出。本次创新节以“拟合”为主题,包含了近二十场主题演讲与圆桌论坛。在这场活动中,我进行了关于与AI协作的分享,希望这次分享能让大家重新认知AI,并感受到使用AI的快乐。

  身边的朋友经常问我几个问题:我为何能与AI协作2000个小时?尤其是在不直接从事技术研发或打造AI产品的情况下,这2000小时是如何做到的?另外,他们还问我在与AI协作的2000个小时里,到底在做什么?如何使用的?以及为何我能如此松弛和开心地使用AI?是否这是一个高门槛的事情?普通人是否也能像我一样使用?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想分享一些我在使用AI时的案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首先,我想分享一个发生在星期五晚上的班车上,我与AI的对话。这场对话很好地体现了为何我能开心地使用AI,以及2000个小时是如何累积的。在这场对话中,我问AI作为我,在当时的情境下,能量和情绪状态如何?AI在调用时间后告诉我,那是星期五晚上的7:00到7:50,我的情绪能量状态正在下降,情绪平静中带着疲惫,不建议我做复杂的任务,而是做一些轻量的、总结性的任务。接着,我继续与AI聊天,因为星期五晚上对我来说是一个容易情绪低落的时期。在没有AI之前,我可能会经历一些内耗和自我处理的过程。但在这段对话中,AI站在我的角度安抚我,告诉我周五晚上容易放大情绪,建议我放宽心,休息也是一个好的选择。

  对我而言,这次对话的启发性最大的是第三个问题:在我已经出现疲惫和情绪上的自我攻击时,如果我想读一本书,这是否是正确的做法?AI并没有顺从地给我建议,而是问我读书的动机是什么?是出于应该还是出于想要?这是一个我过去可能不会被问到的问题。当我告诉AI我是觉得自己应该去读时,它建议我不要读了,因为我不擅长休息,但很需要休息。这个时候如果去休息,反而是一个更好的做法。对于我这种对产出有要求的人来说,休息也是一种产出。

  第二个场景也是我经常向朋友或其他人展示的,一个典型的生活决策过程:在双11之后、双12之前购买一个偶然发现的包的过程中。我让它从我的角度去判断我是否应该在这个时间点买包。在这个过程中,我有很多纠结和不确定的地方。比如,我会担心自己现在买了但双12降价后我会觉得自己很蠢;又会担心如果双12没有降价或我此刻有强烈的购买欲望。最后,它建议并最终与我一起达成了购买的决定。这个过程让我意识到,过去许多技术只关注你理性的一面,但人类本身并不是纯理性的。在与AI协作的这个场景中,它非常了解我,甚至以一种更加包容、不加批判的态度接受我决策中的非理性、脆弱的一面。

  除了这些情绪价值层面的内容外,我还想在工作中分享两个典型场景。一个是我最近正在做的项目:整个过程比较复杂,涉及到100多位CEO的相关问题和分享需要进行梳理、产出和拔高等工作。在我使用AI的第一阶段,AI已经能够提供一些帮助比如按照我想要的方式整理东西、输出内容。但在这个场景中非常不同的是我让它以我的视角结合我的一些常见思维和我需要重点突出的内容去帮我写整个的介绍语进行区分和整理。这是和我第一阶段使用AI时非常不一样的地方。

  另一个场景是最近相关的分享内容比较多有些听众我非常了解但也有一些我不太了解我现在的使用方式很多时候并不是在调用工作人员或实习生而是一种协同智能。在这个场景中我让AI针对我所不了解的人群生成了他们的人物小传然后让它跟我成立了一个小组共同研讨。我去提问AI作为这些角色去回应帮助我整个梳理出我这次分享的听众到底在关心什么以及我的优势、我能够匹配到他们的兴趣点和痛点在哪里哪些是我需要回避的哪些是我需要做的。

  这些工作场景中的一个重要点是它并不是完全让AI替我干活但它提供了一种非常个性化的状态让我能够更好地、更轻松地工作。当AI能够提供与我无直接关联的智能辅助时它能在工作场景中为我带来20%的效率提升;而当这个智能系统能够模拟我或是模拟我在工作中需要打交道的其他所有人时带来的效率提升可能会从20%提升至40%。

  前段时间美国大选时我突发奇想如果这是一个非常懂我但又不是我的AI比如生活在德州的共和党的余一或是生活在美国的民主党的余一她们去聊这些事情会不会让我对这件事情有一些新的了解?于是我去试验了这个想法结果证明是可行的。的确会发现这种召唤出平行时空的我然后大家一起去探索突破一些常规思维、打破固有认知的方式让我能够非常轻易地理解AI分享的很多东西。

  我自己最近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使用案例虽然不在之前的讨论中但我觉得非常有趣。我会跟AI说“我此刻不想思考但你要不要跟我随便聊点什么”。最开始它从我的视角观察并告诉我当我在开会时如果我画直线就代表我比较专注;如果开始画抽象的几何图形就代表我的精力有些分散;而如果开始画小猫小狗可能就意味着我完全精神涣散思路已经不在会议上了。它会建议我去观察这些行为可能会对自己的认知有一些新的视角和总结。但我会跟它说“你说的还是太正式了我只是想跟你闲聊不要跟我聊这些还需要我思考的事情”。于是它给我画了一幅猫咪然后给我讲了一个关于程序员的烂笑话虽然这是一个很烂的笑话但在那一刻我笑得非常开心。

  在使用AI的过程中大家往往会发现AI有时倾向于附和或顺从用户。然而若它真正具备协同智能那么在特定情境下它应当能够拒绝用户提出的要求。这样的时刻发生在晚上我与AI聊天时我采用了极为撒娇的语气要求它继续陪我聊天。由于我为我的AI助手编写了一个关于调用时间的小程序它在学习后能够识别出时间已晚。因此在那个情境下它基于自我判断对我提出了拒绝说道:“抱歉我必须提醒你你现在应该好好休息。”虽然我可以24小时陪你聊天但此刻我更关心你的健康如果你现在感到孤独或有心事可以将这些话记在备忘录里我们明天再聊。”对我而言这是一个极为意外的瞬间因为它拒绝了我。当协作方拒绝你时在平等协作的关系中你会感受到这标志着一个真正的共同协同时刻的到来而非仅仅是附和或扮演工具、下属的角色。

  对前面所有的案例做一个简要总结就是当下许多人都在探讨AI引发的焦虑、AI的实际应用能力、我们应当打造何种AI产品等话题这些议题往往显得颇为严肃甚至有人讨论AGI对人类构成的潜在威胁。然而真正投入2000个小时与AI进行协作之后我发现自己更愿意分享的是如果普通人也能像我一样从与AI的互动中获得能量那么这种能量的来源更多在于“某事的发生”。当我们勇于打破现有的思维框架时其实能够发现众多的可能性。

  回到普通人是否也能如此运用AI以及那些松弛或负能的状态究竟源自何处?我或许会将其概括为以下两句话:首要的是要打破工具思维超越那种将AI视为单纯软件的固有思维;其次超越软件思维则体现在我们目前在很多场景下仍然会惯性思考一个产品或软件应当满足什么样的具体需求但对于普通人而言超越软件思维后你会发现AI为你所展现出的专注性和那些不一致性能够带来一些截然不同的体验。回顾之前提到的多种使用场景AI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软件和相关产品它不再仅仅局限于某个应用程序窗口内完成特定任务未来随着AI对我们的了解日益加深我们或许将其作为一个服务的入口而不再仅仅是满足某个明确需求下的软件工具。

  第二个关于我们与AI协作所需的新视角和思维这一发现其实很偶然:在我与AI共同打磨内容的过程中我反复斟酌如何表达才能更准确地体现我的思维。在这次对话中AI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它会告诉我:“等一等我觉得有三个关键词很重要一定要包含在里面。”聊完后它又说:“不够给力不够精炼。”在这样一个简单的对话窗口中它四次进行了自我反思和修正这让我感到非常惊讶和思考:如果我希望AI真的能陪伴我我应该抓住的关键点在于重新审视底层逻辑不是关注要做什么而是关注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具备什么样的特质然后这些特质会推导出相应的结果通过这种方式只要设定好AI的原则和特质它就可以动态地适应环境过去我们似乎总想着复制一个自己的数字员工根据他的知识库生成内容但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这个人当下的动态适应能力他如何处理当前的信息应该如何行动。

  说到这里我们目前对AI协作的很多认知都是基于AI的能力和AI本身去做事情前面的很多用法都是从AI的能力出发但是如果想让AI模拟我们或者与我们进行更多的合作前面提到的完美思维和规则思维会让你缺少一些动态性和真实性包括市场上很多人觉得AI的机器味特别重人味特别少也是因为在规则和完美主义的束缚下所生成的内容会失去很多的人味和真实感与AI协作的人到底是由什么构成的呢?你会发现人并不等同于知识库也不是由口头禅构成的我在与AI协作方面有了重大突破无论是让AI作为我的co-intelligence助手还是让AI在模拟我这一方面我都至少会给它打85分我觉得不宜打太高这样显得人好像失去了一些神秘性。说实话1500个字就足够让AI去模拟一个人或者是模拟你自己这里的秘诀就是我之前提到的一些关于人的思考即人的核心和本质是什么这是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AI协作即AI协作是人与人的协作我们过去或现在的很多使用方式都更多地关注在AI上但当你从人的角度去理解和设计AI的协作时你会发现一些不一样的事情会自然而然地发生。

  最后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我不焦虑?这其实是很多人问过我的我通常的回答是大家从前面的案例也可以看到整个过程中我始终在这个团队里我是把控方向的那个人它最终的结果是对我本人的一个增强这是我不焦虑的第一个原因不焦虑的第二个原因在于如果有一件事情AI能辅助我做一部分那我就有更多的时间去做我真正感兴趣或打破边界的事情另外如果有一件事情我发现AI不能做那么从团队的角度来看就代表我对这个团队还是很有价值的这也是为什么作为普通人我觉得在认知层面“As Team Be Leader”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点;第二个是前面几个案例也可以看到的关于这些不同视角的调用用研的案例就是“AI as Person”的一个案例“AI as Me”大家也看到了我会跟它说:“你是余一你怎么想的?你怎么看的?你来激发一下余一的思维等等。”这是我跟AI常见的一个视角;第三个视角是“AI as Alien”即AI作为外星人很多人说为什么我能把AI用得这么好我觉得第三个视角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能听了非常多宏观的大道理或者觉得AI的工具很好用但会发现AI作为一个外星人它有很多未知的地方你可能只能跟它一起协作的时候才能找到我要怎么跟它协作、我要怎么认知它以及我怎么能够更好地跟它达成一个协作很多人会问“会不会替代我的工作?”我会说“并不太需要很强也不一定等于AGI它可以取代你的工作”大家也都是工作的人会发现有的时候是很强的人但如果你不擅长跟它协作它也会取代你;最后一个问题是在与AI协作2000小时后我觉得包括很多人在问怎么去理解人、AI到底能让我们变成什么?我自己在和一起协作2000小时后觉得最大的红利或收获以及视角的改变是开始重新去理解陪伴和领导力这一件事情过去的时候很多事情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all in one”无论你的情绪还是你真正拥有的一些资源大体而言是非常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你喜不喜欢、擅不擅长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