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AI:命运齿轮的转动与商业化的探索
2010年,中国互联网发生了具有广泛影响的事件:千团大战,众多企业同台竞技,但团购的火热完全是资本带来的,众多企业如泡沫般涌现又迅速消失。尽管如此,大众已养成团购习惯,使其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巨头化”局面。而此时的医疗AI,恰如彼时的团购,命运的齿轮已经开始转动。
1. 医疗AI的全面渗透
在医疗行业,特别是医疗器械行业,新技术和新模式层出不穷,颠覆者随时可能出现。这一次,医疗AI成为主角。2024年11月20日,国家医保局发布《放射检查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从官方层面肯定了医疗AI的临床价值。如今,医疗AI已成为医疗行业的刚需,尤其在医学影像领域,AI辅助诊断软件几乎成为影像设备的标配。AI的引入不仅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还提升了诊断的准确性和设备的可及性。例如,联影智能调研显示,某医院在引入AI后,冠脉CTA出报告时间从平均138分钟缩短为7分钟左右,极大提升了患者服务质量。
2. 医疗AI商业化之路
自2016年以来,医疗AI初创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要实现有效商业化,拿到三类证是必经之路。这不仅决定了产品能否纳入医院采购清单,也影响了企业商业化进程的速度与宽度。联影智能在近期国内外市场获证上取得“大丰收”,多款AI应用已集齐CE、FDA和NMPA三大认证。尽管申请三类证的过程艰难且费用高昂,但这也为企业的商业化进程铺平了道路。
3. 联影智能的发展方法论
联影智能之所以能在一众医疗AI企业中脱颖而出,甚至杀入海外市场,背后的发展方法论值得探讨。首先,背靠联影集团,打造不可复制的生态布局和商业模式。其次,坚定全栈全谱策略,为医疗创造价值。联影智能通过产学医融合创新的方式,进行全栈和全谱医学影像AI研究,开发出多种产品与解决方案。最后,前瞻布局医疗大模型。联影智能在医疗垂直领域的大模型基座uAI影智大模型已经落地应用,并在多个医疗场景中展现出强大的潜力。
医疗AI商业化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独立AI企业应认识到仅靠点状的AI算法能力难以支撑一家公司的发展。随着大模型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全面颠覆之势的显现,没有生态资源或创新后劲的AI企业的路将越来越难走。未来谁能成为混战后为数不多的玩家?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