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芯片设计思路带回正轨 酷睿Ultra 200V让轻薄本回归用户需求的本源

AI百科3个月前发布 快创云
45 0

  近年来,随着半导体芯片制程逐渐逼近1nm,单纯依赖制程升级所带来的性能与能效提升已不如28nm到14nm、14nm到7nm那样显著。同时,尽管处理器架构变革能够显著提升每代IPC,但增加核心数量或提高功耗以换取性能的直接方式似乎更为普遍。这导致上游芯片厂商与下游OEM厂商纷纷在核心数量、功耗释放及散热性能间寻求极致平衡,以期在跑分上超越竞争对手。

  然而,这种做法是否真正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需求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我看来,这种对性能的偏执追求更多是为了满足那些追求极致性能体验的用户,而忽视了那些需要长续航、低噪音及优质体验的用户。

  事实上,我身边就有很多朋友希望笔记本电脑噪音低,甚至偏爱无风扇设计;有的希望获得真正的长效续航能力,而非在脱离官方测试环境后续航大打折扣的“伪长续航笔记本”;还有些朋友并不需要一味追求高性能,因为某些高性能产品在使用时键盘中部或顶部区域会感觉烫手。

  因此,笔记本芯片的发展,尤其是轻薄型笔记本,需要一些设计思路上的转变。而英特尔酷睿Ultra 200V系列处理器的出现,或许就是这一转变的催化剂。

  当我参加在德国柏林举行的酷睿Ultra 200V发布会时,起初也困惑于英特尔为何会砍掉多个核心与超线程技术,让该系列处理器成为8核8线程。为何不进一步提升核心数或降低功耗限制以获取更漂亮的跑分?要知道,以英特尔的技术实力增加一两颗核心或进行功耗调优并非难事。但酷睿Ultra 200V看似在规格上倒退的决策,实际上却蕴含着深意。

  直到我了解到高达50%的能耗缩减、仅37W的统一峰值功耗、新一代锐炫核显的加强以及新架构NPU的更强AI算力时,上述疑问瞬间得到了解答。

  首先,在广大的PC用户群体中,并非每个人都追求极致性能体验。以我为例,作为一名经常出差的科技媒体工作者,我首要的需求是笔记本电脑必须具备真实且长效的续航能力。何为“真实的长效续航能力”?简单来说,就是在我同时进行文本编辑、后台Photoshop处理、QQ音乐播放甚至偶尔播放B站4K视频或游戏直播时,笔记本在不插电的情况下仍能用整整一天。然而,以往使用过的各种品牌和配置的x86 Windows长续航笔记本几乎都无法满足这一需求。这意味着一旦用户的使用环境脱离厂商设定的续航测试场景,官方续航测试结果就会明显失真,对用户毫无意义。

  全新的酷睿Ultra 200V系列处理器通过核心数量的缩减和架构设计优化,使整个平台的能耗下降了50%,这是提升续航能力最有效的设计思路。虽然看似减少了核心与线程,但获得的能耗收益远超失去的部分。这使得x86 Windows笔记本在续航方面能与ARM架构产品一较高下,甚至可能超越。毕竟,英特尔酷睿平台拥有独特的Windows软件生态优化,而ARM架构产品在兼容性方面存在短板:尽管原生应用效率高、体验好、更节能,但大量需要转译的x86应用会显著影响续航能力。这一点在兼容性极佳的酷睿平台上无需担忧。因此,只要总能耗缩减下来,续航自然就能有效提升。

  当然,英特尔并未因降低能耗而忽视性能。相比上一代Meteor Lake处理器,酷睿Ultra 200V系列在9W功耗下的8线程性能高出22%,每线程性能高出2.1倍;在17W功耗下,8线程性能高出10%,每线程性能高出3倍;在23W功耗下,8线程性能仅比22线程低6%,每线程性能高出2.6倍。这种聚焦于平台能效比的提升对于轻薄型笔记本电脑而言更为有价值。同时,酷睿Ultra 200V的性能核与能效核的IPC较上代分别提升了14%和68%,意味着在实际应用性能层面并未受核心数量减少的影响太大。相反地,它用更小的代价换取了更高的能效比使得未来的轻薄型笔记本产品具备真正出色的续航能力以满足高需求用户。

  酷睿Ultra 200V让轻薄本芯片设计重回正轨因为它无需像全能本和游戏本那样一味追求多核和功耗输出。以往的发展路径无形中让轻薄本也卷入了全能本、游戏本的竞争套路中这是值得反思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基于酷睿Ultra 200V系列处理器打造的轻薄本新品如Acer Swift 14/16 AI华硕灵耀无畏破晓戴尔XPS13等都给出了超过25小时的续航表现这反映了酷睿Ultra 200V在能效方面的巨大提升给了OEM以充分信心。

  同时大家也注意到酷睿Ultra 200V芯片直接集成了系统内存这一变化将降低40% PHY物理层功耗并且能够让笔记本主板设计更加小巧进而在提升能效的同时帮助OEM设计出更加轻巧便携的产品。

  更强的锐炫核显提升平台延展性以往用户之所以能买游戏本就尽量不买轻薄本就是希望获得更全面的体验。因此英特尔作为最大的集成显卡厂商一直在推动核显图形性能的进步。比如在锐矩与锐炫显卡出现后笔记本里就再也没有出现过NVIDIA MX系列的入门卡这背后反映了集显笔记本图形性能的跃迁。其实第一代酷睿Ultra平台所搭载的锐炫核显就有着惊艳的图形性能表现即便当前热门的《黑神话:悟空》也能在合理画质设定下顺利运行。而伴随酷睿Ultra 200V系列而来的锐炫130V/140V自然更加值得期待。锐炫130V/140V采用Xe2新架构设计引入全新的XMX引擎、Xe-cores数量、光追单元、矢量引擎、缓存等方面有着全方位的提升这些进化换来了相比上一代锐炫核显多达31%的游戏性能提升而且对比高通骁龙X Elite和AMD锐龙AI 300两大竞争对手的集显也有着性能层面的领先优势。发布会现场的Demo里我们看到《古墓丽影:暗影》在1080p、中等画质、XeSS性能模式下平均帧数达到74fps;《赛博朋克2077》在1080p、中等画质、XeSS性能模式下平均帧数达到60fps;《F1 24》同等画质设定下锐炫140V的帧数更高、画面更加流畅。出色的图形性能为轻薄本带来不错的游戏性能只是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其实是因此而来的更强的平台延展性。正是因为锐炫核显有着足够强劲的图形性能因此在笔记本电脑之外时下不少Windows掌机也开始搭载酷睿Ultra平台而全新的酷睿Ultra 200V更强的锐炫核显自然会给未来的Windows掌机注入更加流畅的游戏体验。AI PC体验升级英特尔Evo再度进化酷睿Ultra的出现定义了AIPC它让这个英特尔率先提出的新兴概念迅速具像化同时加速推动整个AIPC产业的迭代升级。而接下来的动力输出就交给了全新的酷睿Ultra 200V系列。AIPC在硬件端的一个重要标志是NPU它是低功耗高算力的AI计算模块与CPU、GPU一起适配不同种类、不同负载的AI计算需求。NPU算力升级意味着AIPC进入新的时代。酷睿Ultra 200VCPU+GPU+NPU算力总计达到120TOPS其中NPU算力由上一代的16TOPS暴增至48TOPS。新的NPU集成了12个增强版SHAVE DSP以用于高效的LLMs和Transformer的加速并且支持原生激活功能和数据转换其带宽是上一代的2倍内置6个神经计算引擎MAC阵列能效也得到优化峰值性能高出上一代4倍能耗更低、性能更强。当然硬件算力进步对于促进AIPC发展而言只是一个方面结合严苛的英特尔Evo认证才是对用户负责的完整推进方式。所以在发布酷睿Ultra 200V系列的同时英特尔也第一时间公布了与之对应的全新英特尔Evo Edition笔记本电脑的最新规格。作为与时俱进的严苛验证标准想要获得其认证并不容易一系列的验证流程下来最长可能会达到12个月。想要取得Evo认证的产品必须经过预评估之后才能进入长达至少6个月的正式认证阶段在这期间产品要接受10种不同的标准测试如屏幕显示效果、音频素质、摄像头、连接性、续航、快充、噪音、散热等等经过反复测试和调优最终符合英特尔Evo认证标准的产品才能走出实验室贴上英特尔Evo Edition的标签基于酷睿Ultra 200V打造的英特尔Evo认证产品是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对整体能效、性能和响应能力、散热、噪音以及续航等几大维度做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可谓是真正的严进严出在这些认证规范框架的约束下酷睿Ultra 200V平台的AIPC自然会推动相关产品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其实在电脑行业有一个公开的秘诀:犹豫不决不知道买啥电脑的时候认准英特尔Evo认证就够了结语过去几年笔记本行业卷跑分、卷功耗释放的风气弥漫到游戏本、全能本甚至轻薄本等各个产品品类上他家跑1000你家跑999就是性能差、体验差的表现这一认知不仅在用户群体中屡见不鲜甚至在不少厂商眼里也成为铁律因此容不得一分一毫的跑分误差进而导致不少产品开始卷功耗释放、卷跑分表现而忘了不同用户的需求并不都是以暴力的性能输出为基准的其实游戏本或者全能本用户追求极致性能无可厚非但轻薄本在设计时也把性能/功耗释放摆在第一位就真的有些矫枉过正了英特尔酷睿Ultra 200V系列的出现对于轻薄本设计思路的调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更加关注能效比更加合理的核心分配和调度更低的核心/内存延迟更出色的图形性能以及AI算力其实带来的体验远比单纯卷性能和功耗要丰富的多以往不计代价一味高功耗、高性能跑分是好看了但是用户却失去了长续航、低噪音、散热体验甚至便携性大多时候真的有些得不偿失而酷睿Ultra 200V通过大胆的设计思路变革让轻薄本能够借助低能耗平台回归用户需求的本源在这一点上真的很值得业界所深思。(8976791)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