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国内AI产业的竞争态势因一家大模型企业的崛起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Kimi的迅速走红,为整个行业揭示了通过投流推动用户增长的新路径,这一策略短期内为国内大模型市场带来了显著的“繁荣”。
从3月起,国内头部AI产品的流量均呈现大幅增长趋势。据统计,3月份国内AI应用访问量排名前10的产品中,有9家的增速超过了40%。然而,半年后的重新审视揭示了一个重要事实:当用户增长成为衡量AI产品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时,大模型产品的竞争正逐渐回归到移动互联网的逻辑——用户的争夺。这意味着,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用户的产品将更有可能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而这正是大型科技公司所擅长的领域。随着获客成本的不断攀升,大厂的流量和资金优势愈发显著,大模型产品的市场格局正逐步向大厂倾斜。
值得注意的是,AI产品的网络效应相对有限,且其变现方式主要依赖于订阅模式。在付费模式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大规模投入以获取用户究竟能带来多大的商业效益?这仍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Kimi的火爆,不仅改变了行业内的竞争逻辑,还引发了对AI产品核心价值的重新思考。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活跃度曾是衡量产品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但在AI时代,这一指标已逐渐失效。当前,AI产品更类似于生产力工具,其用户留存率远低于移动互联网产品。据流传的数据,大模型产品在30天后的用户留存率普遍不足1%,这表明AI产品在吸引用户方面虽具成效,但在长期留存上却面临挑战。
此外,AI产品的商业模式与移动互联网也存在显著差异。目前,订阅模式仍是主流,但也有公司开始尝试基于结果的付费模式。这些变化表明,在提升效率的逻辑下,AI产品的用户群体具有巨大的商业化潜力。因此,付费率、复购率等反映付费转化能力的指标,相比用户规模更能体现AI产品的真实价值。
综上所述,在付费逻辑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单纯追求用户规模可能并非最佳选择。如果AI产品的竞争仅仅局限于流量的争夺,那么国内大模型产品最终可能面临被大厂垄断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