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令人细思恐极的AI技术,哪一个戳中你的命门?

AI百科7个月前更新 快创云
57 0

  进入》主数据管理 企业数据治理 信息资源规划 数据安全管理

  谈到人工智能,有人坚信它能造福全人类,如Facebook的CEO马克·扎克伯格;然而,也有人持相反观点,如伊隆·马斯克和史蒂芬·霍金,他们担心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可能会像好莱坞大片中的情节一样,威胁到人类的生存。那么,那些持反面观点的人到底在怕什么?他们提出的担忧是否有依据?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那些令人不安的AI技术,看看人工智能是否真的值得我们担忧。

一、摄像头监控情绪,鉴别罪犯和性取向

  近年来,得益于深度学习的迅速发展,人脸识别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开发者通过神经网络模拟人类大脑的学习过程,利用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和海量图片数据进行训练,使生物识别技术的准确率从70%、80%提升至99.6%甚至99.7%,具备商用条件。然而,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普及,其潜在的风险也逐渐显现。

  首先,人脸特征相比指纹、虹膜等生物特征具有较弱的隐私性。例如,很多人都会发自拍照,这是一个相对公开的特征。如何确保用户数据安全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据报道,俄罗斯摄影师叶戈尔·茨韦特科夫在圣彼得堡拍摄了100名地铁乘客的人脸照片,并利用人脸识别工具在VK(VKontakte)上找到了约70名乘客的个人资料。在公共场合遍布摄像头、各种手机APP具备人脸识别功能的环境中,如何确保收集用户数据的部门和企业有效保障数据安全成为了令人担忧的问题。

  其次,人脸识别技术存在滥用现象。例如,杭州某中学将一款名为“智慧课堂行为管理系统”的科技应用于课堂教学,该系统在上课期间每隔30秒会进行一次扫描,分析学生们在课堂上的状态。这一消息引发了网络争议。支持者认为这有助于孩子的学习;而反对者则认为这是对隐私的侵犯。

  此外,AI技术还用于识别情绪、性取向、罪犯和政治倾向等。这些技术不仅严重侵犯个人隐私权,而且可能因算法偏见导致鉴定结果出现偏差。如果这种未经修正和制约的AI技术被广泛应用,可能会加剧全球因意识形态、宗教信仰不同所造成的摩擦斗争。

二、麦克风偷听用户讲话、监听手机打字

  “我的命,我自己操盘”,这是《窃听风云2》中的经典台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连自己手机的麦克风都掌控不了。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刚说了想吃什么,手机里立刻就推荐了出来;刚提到要买什么,就推送了相关广告。据记者测试发现,在随后数分钟到数小时的时间里,出现相关推荐的概率高达60%-70%。尽管饿了么和美团均否认“监听用户日常对话并做信息分析”,但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APP通过麦克风偷听用户讲话。不过,亚马逊智能音箱Echo的“偷听”事件却是证据确凿。

  除了Echo的偷听事件外,亚马逊还被曝出拥有千人监听团队。他们人工听取和检查用户和智能语音助手Alexa的私人对话,以帮助改进语音识别技术。有时候,参与其中的工作人员会听到用户私人的声音片段。当这种事情发生时,他们会在内部聊天室说出来解压。尽管亚马逊声称这只是为了改进用户体验而进行的极小部分录音样本注释工作并且有着严格的技术和操作保障但这一事件仍然引发了人们对麦克风安全隐患的担忧。

  此外科学家还发现了利用手机内置麦克风进行窃听的新方法:通过AI算法就能让输入的每一个字处于监听状态哪怕是触摸屏手机。这意味着随着科技的进步这种窃听行为已达到令人不安的地步。并且目前能够具备监听功能的远不止麦克风科学家还认为薯片包装袋、铝箔、水杯甚至盆栽植物只要受到声波干扰就能变成监听工具。尽管这些方法尚在研究阶段但也足以让人担忧。

三、智能机器人骚扰电话+大数据营销+探针盒子非法获取用户隐私

  在今年的315晚会上央视曝光了一条龙产业:机器人拨打骚扰电话+逃避监管的特殊方法+恶意收集的隐私大数据情况令人触目惊心。

  晚会报道显示目前屡禁不绝的骚扰电话部分是由机器人在拨打这类外呼机器人仅花费3000元就能从一些高科技企业那买到。相较于人工一天最多拨出三五百个电话机器人可以不休不眠地打电话一天能打出几千个。例如被央视曝光的某企业负责人就承认他们公司机器人在一年多时间里拨打出去的骚扰电话已经超过40亿。AI电话机器人的工作原理很简单就是将原始声波转为文字然后电脑通过关键词自动识别语义在话术库中匹配到话术并播放出来。由于基本话术有限所以机器人不可能解答出所有被提问到的问题对于机器人未能回答的问题会被系统记录下来当导入新的解答录音后机器人就能答复出来。此外AI电话机器人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识别人类声音迅速做出判断并按照剧本引导用户进行对应操作并借助大数据识别过滤能力筛选出更精准的目标用户这意味着AI电话呼叫可能会朝着越来越垂直的方向发展目前AI电话营销机器人备受贷款、股票行业的青睐。然而一些机器人研发公司通过“硬件透传”的方法将骚扰电话的记录彻底隐藏让监管部门也无据可查。为了获取更多号码资源一些外呼公司还使用名为“探针盒子”的产品搜集附近用户手机号码并拨打骚扰电话甚至可以对用户进行精准画像曝光的个人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学历甚至于薪资。这些产品被放在商场、超市、便利店等地在用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搜集个人信息而这些个人信息却变成了一些企业的牟利工具被房地产、贷款、教育培训等第三方公司用作商业营销用途。通过盘点我们发现那些令人不安的AI技术最令人害怕的地方在于隐私泄露而大家却毫不知情我们生活在一个安全感和信任感逐渐崩塌的时代除了对衣食住行的安全需求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个人信息的泄露同样让人失去安全感。科技的进步不应该让隐私保护成为空谈除了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我们还可以从欧美科技巨头的做法中得到启示此前谷歌宣布解散仅成立十天的AI道德委员会引发业界轰动这一事件表明舆论承担着监督的作用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如此一般注重个人权益注重科技发展是否遵循伦理道德抗议科技巨头无所顾忌地收集使用个人数据抗议隐私泄露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即使目前科技发展的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规范难以制定完善也能消除“李彦宏们”的刻板印象并让他们投鼠忌器了。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