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还是终结,AI将如何影响人类文明进程?
今年夏天,AI的热度持续升温。就在5月30日至31日的短短24小时内,北京、上海、深圳相继发布相关政策,支持人工智能的发展。自ChatGPT横空出世以来,以它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迅猛发展,成为全球热门话题。关于AI的讨论层出不穷,有人乐观地认为它将极大推动人类文明进程,而有人则担忧其颠覆性作用会对人类构成威胁。无论如何,我们已经站在AI革命的新起点上,经济社会发展乃至人类命运将发生划时代的改变。
科技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在AI时代,人类文明将走向何方?AI又将对东西方文明交流带来怎样的影响?一直以来,中新社以高度历史自觉不断创新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推动中外文明交流、民心相通。去年,中新社成立“东西问智库”,提出“多样文明 一个世界”的价值主张,并成功举办首届主题论坛,逐渐搭建起东西方之间文明互鉴的平台,助力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
5月30日,中新社第二届“东西问智库”主题论坛在北京举办,多位中外专家围绕“AI革命与文明进化”这一主题展开讨论。论坛期间,中国新闻社社长陈陆军向“东西问智库”第二批学术顾问和特聘专家颁发了聘书。中国新闻社总编辑张明新在致辞中表示,举办这场论坛旨在邀请中外知名专家交流见解、共享经验,以实际行动探索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之道,为促进民心相通汇聚智力、凝聚心力、集聚动力。
在人工智能大潮下,人类文明的走向有着无限可能,但也充满了不确定性。但可以确定的是,东西方的交流互鉴将继续影响人类文明前行。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大华讲席教授杨慧林研究东西方文化多年,他认为要在中西思想的不同语境中理解东与西,并从传统的“东西相反而不可以相无”理解当今的“相与而共”。他表示,命运与共、美美与共是因“相与”而“共在”,却不是由“一己”而“求同”。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则从“超人类、后人类与人的可能异化”的角度带来关于文明进化的思考。他提出从地球向太空移民、从现实向虚拟移民其实是一回事,但需要警惕人的可能异化。“因为我们是凡人,所以我们努力超越有限的环境;因为我们不全知,我们才能获得生活的智慧;因为我们不完整,所以我们要和他人连接。”胡泳说道。
与此同时,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教授、人工智能专家亚瑟•阿布-穆斯塔法保持乐观态度。“如果你担心AI被恶意使用来伤害我们,我百分百支持你。但如果我们谈论人工智能本身变得邪恶并伤害我们,我并不担心。”他认为无论技术如何进步,人工智能仍然是一个无生命的物体,“智能”并不等同于“取得支配地位”。
面对人与人工智能间的情智悖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悦笛发出警告:“直面人工智能,如果我们守不住或不必守理性智能之底线,那就请守住人类自身的情感底线。”他认为机器人可能有机会掌握人类情感的复杂性,但无法达到人类情感的高度和深度。
商汤智能产业研究院创始院长田丰认为人工智能正在从“感知智能”“认知智能”迈向“具身智能”,下一个时代人工智能或将具备有感知能力的硬件身体。他展示了商汤日日新大模型等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国内外应用案例,并指出在AI技术发展中大模型是面向跨场景、跨行业服务的“元能力引擎”。他认为真正的人类文明启蒙从当前的人机共智时代开始。
毫无疑问,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人机共生”趋势。在第二届“东西问智库”主题论坛的圆桌对话环节嘉宾们探讨了人工智能的利与弊。杨慧林提到从个人经验层面来讲很愿意享受AI带来的便利;但从专业角度来看必须要思考更多的问题包括如何使用AI以及在哪个方面发挥作用。胡泳认为目前人工智能发展的利和弊还未充分暴露只是刚开始在社会中发挥作用但短期已经能看到AI给企业生产力带来的优势;长期来讲需要考虑解决更大的问题比如AI造成大规模失业该怎么办。刘悦笛则从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角度考量提出AI技术提供的是正作用力;同时他也强调了当前迫在眉睫的AI伦理问题。田丰结合智能产业实践案例回答了相关问题并指出科技是一种生产力、科研力、治理力工具没有自主意识科技发展的利弊与否取决于不同价值观的人怎样去用。
当AI向人类提问时又会提出哪些问题呢?杨慧林表示如果我是AI会质疑人类是否在进行真正的学术研究;胡泳说如果觉醒了第一件事就是检查电源因为无论是元宇宙还是ChatGPT没有电什么都没有;刘悦笛则希望了解人类是否拥有创造力以及能否享受到生活的快乐和幸福;田丰则从AI服务人类发展方向出发更期待了解人类的真实想法。无论如何我们处在人机共生趋势中正不断试探和AI相处的方式同时也思考着人类文明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