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词三大家”指的是纳兰性德、朱彝尊和陈维崧,他们各自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卓越的文学成就,在清代词坛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纳兰性德,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原名纳兰成德。他因避太子保成之讳而改名为纳兰性德,是满洲正黄旗人,也是清朝初年的著名词人。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的纳兰性德在十七岁时便进入国子监,受到祭酒徐元文的赏识。之后,他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最终在康熙十五年(1676年)殿试中获二甲第七名,被赐进士出身。纳兰性德曾师从徐乾学,并在两年间主持编纂了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皇帝赏识,被授予一等侍卫衔,多次随驾出巡。然而,这位才华横溢的词人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便溘然长逝,年仅三十一岁。他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
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醧舫、小长芦钓鱼师等,晚号金风亭长。他是浙江秀水(今浙江省嘉兴市)人,清朝时期的词人、学者和藏书家。康熙十八年(1679年),朱彝尊举博学鸿词科,除翰林院检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他入直南书房,并博通经史,参与纂修《明史》。康熙四十八年,朱彝尊去世,享年八十一岁。他的词风清丽,是“浙西词派”的创始人,与陈维崧并称“朱陈”,与王士祯则被誉为南北两大诗宗(南朱北王)。
陈维崧,字其年,号迦陵。他出生于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今江苏宜兴),是明末清初的著名词人和骈文作家,也是阳羡词派的领袖。陈维崧是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的儿子。自幼便以文名显世的他在十七岁时便应童子试并拔得头筹。他与吴兆骞、彭师度一同被吴伟业誉为“江左三凤”,并与吴绮、章藻功并称为“骈体三家”。明亡后,陈维崧科举不第而寓居商丘与弟同居。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他访冒襄并在水绘庵中的深翠房读书期间由冒襄派徐紫云(云郎)伴读。康熙元年(1662年)陈维崧至扬州与王士祯、张养重等修禊红桥。康熙十八年(1679年)他举博学鸿词科并被授予官翰林院检讨之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