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张正面照片,就能让照片中的人物栩栩如生,甚至还能与“重生”的亲人对话。这类“AI”技术应用在各大电商和社交平台上日益盛行,逐渐发展为一门新兴“产业”。
技术的演进不仅为人们的情感需求提供了更多载体,也引发了广泛争议。当“AI复活”从科幻电影走进现实,我们不禁要问:“数字生命”的界限究竟在哪里?
01
“AI复活”从银幕走进现实
不久前,B站UP主@吴伍六发布了自己利用AI技术“复活”奶奶的视频,迅速在网络上获得了数亿次的播放量。视频中,当@吴伍六问头发花白的“奶奶”是否买了年货时,“奶奶”用湖北方言愉快地回答:“买了两壶油,自家榨的特别香。”这一回复不仅惟妙惟肖,还充满了奶奶特有的“唠叨”。
吴伍六通过奶奶的影像资料,成功创造了她的数字形象,并实现了与“奶奶”的对话。这一技术不仅在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中有所展现,如今更在现实世界中逐渐普及。在电影中,科学家图恒宇希望将女儿永存于数字世界,如今这一设想正逐步成为现实。
不仅如此,“AI复活”已经初步形成了产业链。人们对逝者的思念和追忆,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催生了一个巨大的“赛博通灵”商业市场。在购物网站上搜索相关关键词,可以发现数百上千种与“AI复活”相关的商品,价格从个位数到上万元不等,有的商品销量甚至超过百件。评论区中,既有惊叹的声音,也有质疑和感动的反馈。
90后张泽伟和他的超级头脑团队是该领域服务价格较高的提供者之一。他们因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AI复活”行业。一位朋友希望他们通过AI技术复刻其父亲的形象和声音,以向奶奶“报平安”。这一善意的谎言成功为奶奶带来了一份来自远方的问候。自此,越来越多的客户慕名而来,张泽伟团队则专注于利用AI技术为逝者塑造数字形象。
张泽伟更愿意将目前的工作称为“AI疗愈”。他们通过读取客户提供的照片、音频等素材,还原逝者的脸部模型和声音,再由员工或心理咨询师“扮演”这一形象,与客户进行视频聊天。此外,他们还能生成3D超写实数字人,实现逝者的全息投影。
02
走好“告别”的最后一公里
死亡与离别是生命中无法回避的沉重话题。学会与逝去之人好好告别是生者的重要一课。有网友认为,善用技术可以为生者留下回忆,也为逝者保留尊严;但也有人认为,用AI“复活”亲人会让死亡变得不再严肃。
心理学专家表示,与“数字亲人”的连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慰藉人们的情感,尤其是对于那些临终未能相见的亲属来说,这是一种重要的告别方式。例如,著名音乐人包小柏用AI“复活”女儿后,通过虚拟人重新回顾了女儿的一生。尽管回忆仍让他痛苦,但这种痛苦逐渐变得可控。在他看来,“AI复活”是一种寄托工具,而非真正复活女儿。
随着包小柏“复活”女儿的事件引发关注后,越来越多的已故公众人物也通过AI技术“重生”。李玟、张国荣、乔任梁、高以翔等明星相继出现在镜头前向粉丝问好。然而也引发了质疑:这种行为打着温情的名义实则是在消费逝者?对此高以翔的亲属表示不满并要求下架相关内容称:“他们未征求我们同意这是在揭伤疤。”
在“数字生命”被广泛讨论的背后是我们对死亡的态度。中国积极心理学发起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认为如果过度关注自我体验“数字生命”确实容易让人沉迷其中最好是一家人、亲戚、朋友在一起互动和交流而不是一个人和数字生命进行互动。
03
“数字永生”的风险与边界
利用AI技术延续亲人的“数字生命”,这条商业化道路是否可行?是否会跨越法律、伦理的界限?数字复活权应否成为一种权利?随着AI技术的升级发展也带来了新的争议。当前“AI复活”仍面临诸多挑战企业应当探索那些能够触动人心、满足实际需求的商业化场景为技术应用找到可行的盈利模式。例如数字人技术在情感慰藉方面可以帮助人类以新方式缅怀和纪念逝去的亲人在文化传承方面则可以让历史人物栩栩如生让用户体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然而,“AI复活”也触及个人肖像权、名誉权擅自使用就是不尊重逝者权益。此外,“AI复活”还可能成为诈骗工具被不法分子利用。因此一些企业在进行业务时需要进行资格审核只为逝者亲属提供服务并进行关系确认和形象授权以规避风险。
尽管“AI复活”产业潜力巨大但缺乏约束“掘金者”在科技与伦理的夹缝中寻找财富密码科技向善初衷似乎变成了“科技向财”“AI向诈”本应有的人文关怀正在降温。为此欧盟出台了《人工智能法案》将AI技术划分为不同管控等级中国也起草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意味着对AI技术进行监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彰显技术温度遵守法律法规恪守伦理原则是技术发展的底线也是面对AI技术应有的理念。或许远离技术与商业喧嚣这场为生者创造的数字复活背后真正能够跨越生死的不是智能算法与精细建模而是生者内心深处对逝者的怀念与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