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作为汉字,其部首为木,属于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读音为sēn。这个字最早出现在商代甲骨文中。《说文》对其解释为“森,木多貌”,即树木茂盛的样子,这是“森”字的本义。随后,“森”字的意义逐渐扩展,引申为数量众多的意思。此外,由于树木茂密的森林往往显得阴森、幽暗,因此“森”也常被用来形容这种氛围。
在甲骨文中,“森”字的构造并非一开始就呈现为三个“木”字按照品字结构排列,而是最初在一条直线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森”字的字形逐渐演变,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品字结构。
从构字角度来看,“森”是一个会意字,由三个“木”组成,形象地描绘了众多树木紧密相连的景象,从而产生了“森林”的含义。杜甫在《蜀相》中写到“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这里的“森”就是用来形容树木数量众多的。而张九龄在《奉和圣制早发三乡山行》中写到“羽卫森森西向秦,山川历历在清晨”,则借“森”字表达了森林中光线幽暗、阴沉的氛围。
© 版权声明
本网站上的所有资源均来源于本网站,所有网址和文章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行为,请将相关证明发送至以下电子邮件地址:dxse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