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海电影研究报告:“IP+AI”新战略开拓成长空间

AI百科4个月前发布 快创云
73 0

  (一)发展历程:构建电影发行全链条,探索“影院+”模式

  上海电影基于其“专业发行+综合院线+高端影院”的核心业务,积极开拓大IP开发领域。公司成立于2012年,前身为上海东方影视发行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内领先的电影发行公司。自2023年起,公司在原有电影业务外,开始涉足IP+AIGC领域,探索“第二赛道”。回顾上海电影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

  1.   资产重组阶段:1994年,上海电影的前身东方发行成立,负责电影发行放映等业务。201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将东方发行的全部股权转让给上影集团。2012年,东方发行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即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公司成立“天下票仓”平台,提供影院网络代理售票服务。次年,成立上影影视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进行技术开发等业务。

  2.   业绩发展阶段:2016年,上海电影在A股主板上市,同年发行的《盗墓笔记》票房突破10亿元。公司在2017和2018年连续举办“我的电影党课”系列活动,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2018年联合院线票房达48.54亿元,市场占有率8%,排名全国第三。2019年发行的《攀登者》票房近11亿元。2020年尽管受疫情影响停业近180天,联合院线票房仍有14.08亿元。

  3.   新业态探索阶段:自2023年起,上海电影积极探索“影院+”新业态,通过“电影+IP+周边+商圈”等形式丰富观影体验。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影院举办了超过50场各类活动。同时,公司通过收购上影元文化51%股权,进一步拓展IP业务。

  (二)股权与管理层:国资控股,股权结构稳定

  截至2023年9月30日,上海电影的第一大股东为69.22%股权的上影集团和2.00%股权的精文投资,均为上海国资委控股。公司的主要控股参股公司为上海影城有限公司和上海联和电影院线有限责任公司。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旗下控股公司有75家,其中包括上影元文化。管理层来自政治、法律、传媒、金融、会计、编导等领域,团队经验丰富。

  (三)经营业绩:主营业务恢复增长

  从收入端来看,公司在2020年后收入波动加大,主要受行业寒冬影响。2023年营业收入为7.91亿元,同比增长114.77%。电影放映业务一直是公司主要收入来源,占比近70%。公司广告服务业务的毛利率最高,而电影放映业务毛利率较低,主要由于成本和收入结构的特点。

  从成本端来看,电影放映成本占据主营业务成本的近九成。自2018年至2022年,电影放映业务的成本占总营业成本的比例分别为89.89%、89.78%、90.95%、91.00%、92.55%。

  从利润端来看,上海电影近年归母净利润波动较大,2023年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24亿元,扭亏为盈。毛利率及费用率方面,公司毛利率总体呈现“先降后升”的情况,自2023年以来逐步回升到疫情前水平。

  (四)中国电影产业链:由上而下的产业链,分账模式

  中国电影产业核心业务环节包括电影制片、发行、院线和影院等。产业链分为制片、发行、院线、影院放映四个流程。收入分配以票房收入为主,各环节收入均为分账收入。影院作为起始环节自下而上进行票房分账。发行和放映环节相对于制作环节风险更小、收入更稳定。

  (五)中国电影行业:从稳定增长到疫后恢复

  自2012年以来,中国电影行业经历稳定增长和受挫时期。2012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为171亿元,观影人次为4.52亿。截至2019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接近600亿元,观影人数为17.28亿。疫情三年间新增银幕数量有所下降。自2023年起中国电影市场回暖,元旦档、春节档和清明档票房均创历史新高。

  (六)上海电影:区域龙头,享受一线城市运营红利

  上海电影自成立一直从事电影发行、院线和影院业务。截至2023年末,公司直营影院累计实现票房6.32亿元(含服务费),同比增长129.71%。市场占有率1.17%。公司控股股东上影集团资源丰富,支持公司发展。此外,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也是中国电影对外交流的枢纽。

  (七)上海电影:IP+授权开启新业务

  自2023年起,上海电影在“影院+”和“IP+”上做出新探索。上影元文化是其IP开发主体拥有60部作品的授权许可。上影元在IP+电商、文创、空间、游戏、文旅和AI等领域均有布局并取得成效。未来三年力争实现IP合作产品涉足5大领域、30个行业、500个以上品牌目标GMV超百亿元目标打造AI+IP战略提升IP变现能力为公司业务增长提供动力。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