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绘画工具在高校插画教学中的应用——以北航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插画艺术》课程为例

AI百科6个月前更新 快创云
69 0

  面对人工智能艺术的迅猛发展,国内高校在教育中积极融合新技术,探索创新路径。

  2022年,AI绘画工具发展迎来了新的里程碑,国内外知名的人工智能技术让零基础的用户只需通过语言描述,即可瞬间获得多张精美的画作。这一趋势让绘画技巧似乎不再是关键所在。

  从创作数量、效率到视觉效果的多样性,人工智能软件无疑超越了人类。因此,我们不得不思考高校绘画/插画专业的人才培养是否需要进行内核转变,以及教学实践是否应作出相应调整。

  机遇与挑战并存。尽管人工智能艺术应用发展迅速,但市场上仍有许多插画需求得不到满足。例如,近年来出现的“毒教材插画”事件反映了插画水平的下滑,这与出版行业对插画的忽视及插画家稿酬过低有关。然而,这同时也为插画家提供了重大机遇。

  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背景下,高校插画专业教学需要调整策略和方向。绘画技巧的教授比重可能减弱,而个人艺术修养和眼界的要求则提升。因为应用人工智能绘画工具需要个性化的文字描述指令,这考验着用户的知识和艺术史知识。同时,对全球艺术系统的认知和判断也变得更加重要。正如朱锐所言:“人工智能艺术能做的只是风格迁移或元素重新组合,它本身不包含任何想象力的重构和发挥。”

  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挑战,艺术家需要构建基于艺术史的个人坐标系统,明确个人的选择与方向。同时,也需要重新确立好作品的标准,以适应人工智能艺术带来的审美挑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作为国内率先开设插画专业的院校之一,在教学实践方面率先进行了尝试。例如,在《》课程中,学生需运用人工智能软件创作诗歌插画。首先,使用微软小冰写诗;然后,基于这些诗歌用人工智能绘画工具生成多张图片;最后,学生需考虑如何将这些素材进行个人手绘创作。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快速做出独立判断,并思考如何运用和重构这些素材。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引发了关于“原创性”的争议。然而,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提升和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更好地保护每件作品的原创性成为可能。艺术家需要重新思考“原创性”的内核与本质,并理解作品可能不再是艺术家的视觉标志,而是其哲学理念的表达。

  总的来说,人工智能技术代表了新的数字生产力。如同工业革命开启世界现代设计教育一样,人工智能技术在艺术创作与生产的参与也是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