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费俊:AIGC浪潮之下,艺术是守住人性的最后防线

AI百科6天前更新 快创云
6 0

  在12月16日,我们于全新亮相的751图书馆参与了一场主题为“创作的未来”的分享会,这是首届「751科技文化节」中艺术与AIGC从业者的对话环节。

  费俊作为首位分享嘉宾,在《新媒体艺术与人工智能:创作者的边界》的演讲中,结合过往的艺术实践案例,探讨了人类创作者与AI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以及人机协同的创作模式。他强调,由AI赋能的人机协同将成为未来艺术设计实践的一种常态,如何与人工智能协同,用哪种协同模式去共同延伸人类的创造力,是对当下及未来更有建设性的工作。

  费俊现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也是某集体ART+TECH创始人,曾任2023央视春晚视觉总监及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联合策展人。在演讲前的采访中,他与我们分享了关于MBTI、元宇宙、情绪疗愈、跨界以及马斯克的看法。

  费俊表示,他从本科学习版画等相对“传统”的艺术媒介,到研究生阶段进入新媒体艺术领域,这种转向源于两个动力:一方面是对艺术媒介本身可拓展性的开放态度,另一方面是互联网科技对生活的不断影响,让他看到了与艺术结合的全新可能。

  对于“过度的线上生活”可能引发的感官碎片化和人际关系边缘化,费俊表示强烈认同。他相信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都能感受到这一点。同时,他也探讨了如何利用科技媒介将人们从单纯的线上生活方式拉回线下,这种与新生活方式之间的张力在今天非常具有探讨价值。

  关于元宇宙的热度消退,费俊认为,无论元宇宙的热度如何变化,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它背后所指向的虚拟与现实的混合愿景。而不断发展的AI技术可能会成为支撑元宇宙的重要技术路径。因此,我们既不需要过度追求时髦概念所带来的红利,也不能因为某个概念的消失而忽略了整个宏观技术进程所带来的关于未来生活方式的想象。

  费俊还分享了关于MBTI人格测试的看法,他认为这类测试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自我认知,但也可能导致宿命论。关于近年来作品中一直关注观众情绪并探索“疗愈”的原因,他提到疫情和跨学科协作的契机,以及情绪可视化在心理学层面的“情绪客体化”作用。

  对于跨界艺术实践,费俊表示这并不是为了跨界而跨界,而是为了更好地让艺术进入社会场域并发挥社会功能。他认为任何试图通过创造性行为提供解决方案时,必然需要跨界。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焦虑感,他建议艺术家学习AI技术以应对标准化操作的挑战,而普通人则需借助艺术建构自我表达系统以应对AI时代的挑战。

  最后,费俊谈到在AI深度介入创作的时代是否应继续把人置于创作主体的位置时表示认同机器作为创作主体的可能性并强调AI让人重新审视人性的价值。他相信艺术在未来不仅是职业更是守住人性的一道防线。他还表示认同马斯克等浪漫主义科学家的梦想推动世界进步的观点并希望艺术与科技领域的探索能传递浪漫和任性的精神给大众和科学家。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