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围棋人工智能的辉煌与变迁:从“手谈”到“大师”
中国,这个古老的围棋发源地,曾长时间在围棋人工智能领域占据全球首位。第一代围棋人工智能的先驱——陈志行教授,以其在中山大学化学系的化学研究背景,却意外地在围棋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他研发的“手谈”围棋程序,从1993年至2002年,共10次夺得电脑围棋世界冠军,展现了非凡的智能与实力。
陈志行教授于1991年退休后,开始潜心研发电脑围棋软件。当时,电脑软件技术水平尚低,围棋棋盘大、状态复杂,一般程序员需一两年时间才能设计出让电脑学会下围棋的程序。而陈志行教授凭借其在量子化学领域的专业知识,使用汇编程序语言快速搭建了围棋框架,并编写了“Alpha-Beta搜索引擎”,其速度在当时领先同行几个数量级,达到了13层搜索深度,这意味着“手谈”能预测未来13步棋,而其它程序通常只能预测七八步。
此外,陈志行教授还编写了“模式识别”专家系统,这一系统在当时也无人能及。这些技术创新使得“手谈”在上世纪风靡全球,连续在国际性电脑围棋比赛中夺冠,成为围棋爱好者和学习者追捧的对象。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蒙特卡洛”算法的出现,第二代围棋对弈引擎在2006年应运而生,电脑围棋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此时的陈志行教授已无法再续辉煌,中国围棋人工智能的研究逐渐远离了世界顶尖水平。直到谷歌的“阿法狗”横空出世,人类才意识到围棋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
如今,人类职业棋手与围棋电脑的较量已毫无悬念。传言中谷歌“阿法狗”的升级版“大师”将与世界第一高手柯洁进行“人机大战”,但这一比赛的前提是“大师”需完全脱离人类棋谱进行自我学习,并通过比赛确定围棋人工智能与世界冠军之间的实力差距。
与此同时,中日两国的围棋人工智能“绝艺”与“深禅”也展现出强大的实力,并有望被邀请参加世界围棋大赛与人类高手同台竞技。这一切无不预示着围棋人工智能的无限可能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