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实验诗歌盛极一时,欧洲新先锋派诗人承袭了达达主义、未来主义、立体主义及超现实主义的实验精神,渴望探索全新的诗歌素材、表达形式及写作技巧。在此背景下,"随机写作"以其偶然性的美学原则,赢得了新先锋派诗人的青睐,标志着文学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之旅正式启程。诗人创作的激情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催生了第一代机器诗歌,构筑了一个"诗歌乌托邦"。此时期的诗人与数学、信息论、控制论、博弈论及符号学等领域紧密相连。其中,斯图加特诗派尤为突出,作为全球首个机器诗歌团体,他们致力于通过机器诗歌重塑诗歌概念,挑战传统诗歌的边界。
斯图加特诗派围绕斯图加特大学哲学教授、信息理论美学先驱马克斯·本泽(1910-1990)而发展壮大。该团体不仅继承了达达主义、立体主义及语言哲学的实验传统,还促进了艺术、技术、哲学与文化的跨界交流。本泽本人也是一位实验诗歌的创作者,其"数字诗"《第二自我》便是一个典型例证。诗中数字间的巧妙关联,映射出柏拉图所谓的“合得来的数字”,并触及了《易经》及歌德《浮士德》中的数字密码传统,让读者在解码过程中体验诗歌的魅力。
以本泽为核心,斯图加特诗派并行推进作诗程序研发、机器诗歌创作与美学理论构建三大实验。他们倡导以语料为基础,创造数字化的、摒弃主观性的“语料诗”,旨在通过“诗技”推动美学与文学的进步。语料诗作为数字化的、去主体化的“技术诗”,展现了独特的文学风貌。
依托德国斯图加特工业技术大学(现斯图加特大学),斯图加特诗派利用当时最先进的计算机系统,吸引了众多诗人、艺术家及科学家投身这一新兴“诗技”。这些技术诗虽形式各异,但普遍呈现出自由诗体的特点,缺乏传统节奏与音步,鲜见押韵,却以大胆的联想、跳跃的意象及独特的诗意色彩等文学特征引人入胜。
© 版权声明
本网站上的所有资源均来源于本网站,所有网址和文章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行为,请将相关证明发送至以下电子邮件地址:dxse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