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自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增长一直是经济学家最为关心的问题。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由达龙·阿杰姆奥卢、西蒙·约翰逊和詹姆斯·鲁滨逊三位美国经济学家共同获得,他们因在“制度如何形成并影响经济繁荣”方面的卓越研究而荣获此殊荣。瑞典皇家科学院高度评价了他们的贡献,认为他们提出了国家间繁荣差异的新见解,并开发了理论工具来解释制度差异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经济所博士生导师、长聘副教授谢丹夏与这三位经济学家有着深厚的学术联系。他向记者介绍了他们的重要研究成果,并特别提到了他们2001年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的《比较发展的殖民起源》,这篇文章已成为制度经济学的经典之作,引用量高达18000次。
制度对经济繁荣的深远影响
三位经济学家在研究中探讨了欧洲殖民者在不同地区引入或保留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对国家繁荣的影响。他们发现,殖民时期最富裕的地区如今却成了最贫穷的地区,这种“命运的逆转”与殖民者的死亡率密切相关。高死亡率地区往往建立了掠夺性制度,旨在迅速获取资源,而非促进长期发展,因此如今这些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往往较低。
《比较》杂志研究部主管陈永伟指出,自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增长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重点。20世纪60至70年代,“新经济史学家”如道格拉斯·诺斯提出,保护私人产权的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早期研究多停留在“讲故事”层面,缺乏严谨的计量分析。今年的获奖者通过创新的实证方法解决了这一难题,证明了制度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谢丹夏还提到,阿杰姆奥卢在经济增长课程中不仅讲授了实证方法,还通过严谨的数学建模将政治经济学中的制度思想进行了深入剖析。他质疑了“政治的科斯定理”,认为制度变革的原因并非其效率,而是各集团政治力量的变化。阿杰姆奥卢进一步研究了制度的演化规律,指出制度变化的关键在于缺乏第三方保证机制,导致集团冲突和制度不稳定。
诺奖近年来青睐“现实问题”
瑞典皇家科学院表示,全球最富有的前20%国家比最贫穷的20%国家要富裕约30倍。尽管最贫穷的国家有所进步,但仍无法赶上最富有国家的步伐。今年的获奖者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来解释这一现象为何持续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仁贵指出,近年来诺贝尔经济学奖大多表彰的是针对现实重大问题的研究。
谢丹夏认为,每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这些获奖理论往往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今年的获奖理论探讨了国家繁荣水平差距背后的原因,这些问题关乎如何让一个国家变得富裕,关系到人类的重大社会福利和切身利益。
阿杰姆奥卢:AI领域的质疑者
李仁贵还提到,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对某项特定成就的表彰,一位经济学家有可能二次获奖。而阿杰姆奥卢因其在经济增长、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领域的贡献而备受瞩目。他长期以来对AI的潜力心存疑虑,认为AI只能适度提高生产力,未来十年对美国经济产出贡献不会超过1%。他最近表示,AI基础设施投资可能无法满足投资者的盈利预期。
阿杰姆奥卢还预测了AI的三种可能发展前景,但都不特别乐观。他认为最乐观的情况是AI炒作降温后,该技术的一些应用站稳脚跟,但最终导致科技股崩盘,类似于互联网泡沫时期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和技术高管会对AI失去兴趣,导致“AI的春天之后是AI的冬天”。他还指出,尽管大型语言模型如ChatGPT令人印象深刻,但可靠性问题意味着它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完全取代人类在工作场所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