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写作狂飙,“文本末日”真的要来了?

AI百科2个月前发布 快创云
25 0

  回溯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本硕学位。当时,中文系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汇聚了许杰、施蛰存、徐中玉、钱谷融等一众学界泰斗。在他们的悉心培育下,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文学创作人才,如王晓玉、赵丽宏、格非、李洱等,形成了“华东师大作家群”。恢复高考后,五届学生同校,积攒了十多年的人才如潮水般涌入大学校园。格非的作品《追忆乌攸先生》初显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对人性的深度挖掘为日后的创作奠定了根基。而赵丽宏的诗歌则满溢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憧憬,在校园里广泛传播,激励着众多同学投身文学创作。那时的丽娃河畔,创作氛围浓厚,大家围坐讨论,灵感在交流中不断碰撞。与当下AI写作浪潮下相对安静的创作环境相比,那时的创作纯粹依靠人类的灵感与笔端,没有AI工具的“介入”,却充满了人文的温度与激情。

  时至今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在全国高校中文系排名中依旧风采卓然。然而,人工智能热潮汹涌袭来,从ChatGPT、OpenAI的横空出世,到中国的DeepSeek在全球范围内引发轰动,AI似乎已无孔不入,深度融入各个领域。2025年2月19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行政领导班子换届,罗岗教授就任新一届系主任。他在就职讲话中提及“文本末日”,尽管是正面回应,但仍让我捕捉到一丝对AI时代的隐忧。

  如今,AI写作工具的发展势头迅猛,市场需求日益增长。在新闻领域,面对突发新闻,AI能依据预设模板瞬间将体育赛事比分、赛事基本情况转化为新闻稿件。在商业文案方面,广告公司利用AI生成产品宣传文案,能在短时间内产出多版本内容。在学术研究辅助上,AI可以快速整理文献资料、生成文献综述框架。但这并不意味着AI写作会完全替代人类创作。例如,人类记者撰写的新闻稿件会融入现场观察的细节、对事件的深度思考以及人文关怀,这是AI生硬的模板写作难以企及的。人类撰写的商业文案能精准把握品牌的独特气质与受众的情感需求,创造出更具感染力和记忆点的内容。

  机器的高效输出、精准分析和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看似在逐步挤占人类传统写作的空间,但实际上这是一场全新的探索与尝试。它为写作领域带来了新的可能,丰富了创作的方式与途径。在数字化浪潮中,人工智能的崛起让我们不禁思考:情感式写作、体验式写作和经历史写作还有生存价值和空间吗?

  “文本末日”这一概念由马里兰大学英语系学者马修・柯申鲍姆在2023年发表于《大西洋月刊》的文章中率先提出。柯申鲍姆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如ChatGPT)借助大型语言模型生成文本的功能类似“自动补全”,但这种功能已扩展至整个互联网。他警示随着生成式AI的普及机器生成的文本可能会无节制地充斥互联网甚至通过“自我训练”生成更多文本最终致使“毫无人味”的合成文本泛滥网络。他还进一步指出这种“文本海啸”可能使人类创作的文本变得稀缺如同书法家的作品般珍贵。他提到互联网原本是“读—写”网络但随着AI介入它可能转变为“写—写”网络网络将自行书写和重写内容。

  后来柯申鲍姆在普林斯顿大学发表题为《文本末日或文化逻辑的泥浆》的演讲进一步阐释了“文本末日”概念。他指出随着大型语言模型的普及文本正演变成一种“通用货币”其最终文化逻辑是将意义从文本交易中抽离。“文本末日”理论引发了广泛热议《数字评论》等媒体纷纷展开回应和分析。其中既有对AI技术的批判性思考也有对人类写作未来的乐观展望:

  《AI增强的创造力》探讨AI在创意生产中的作用强调AI与人类创造力的共生关系指出AI不仅是工具还能通过与人类协作推动更深层次的创新。《文本末日:一位文学学者眼中的“灰色泥浆”》认为尽管AI生成的文本可能带来挑战但人类写作的独特性和创造性不会被取代。《生存文本末日:为什么人类写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探讨AI时代人类写作的重要性认为尽管AI可以生成大量文本但人类写作的独特性、情感深度和文化价值使其在AI时代更具意义。《10种人类写作在文本末日中生存的方式》提出人类写作在AI时代生存和发展的策略指出人类写作可通过情感表达、文化深度和创新性来区别于AI生成的文本。

  美国作家海伦・菲利普斯认为尽管AI技术发展迅猛但人类写作的核心价值在于其独特的情感和体验。她的新作《嗡鸣》探讨在人工智能和气候变化双重压力下人类如何通过写作寻找意义。菲利普斯强调写作不仅是表达更是将个人经验转化为普遍意义的过程这是AI无法替代的。2025年2月17日《澎湃思想周报》发表关于“文本末日”的讨论指出生成式AI对原创思想和文学创造力的削弱值得关注文章提到尽管AI技术带来新机遇但人类写作的情感和文化价值使其在AI时代依然不可替代。

  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余华在谈话节目中正面回应ChatGPT对写作的影响他们表示生活充满意外很有信心地表示ChatGPT目前不会对他们的写作构成威胁。《活着》以福贵的一生为主线展现了时代变迁下普通人的命运沉浮这种对生活苦难的深刻洞察和人性光辉的挖掘源于余华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AI难以做到。《活着》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情感更加真实可感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人类笔触的坚守:情感式、体验式与经历史写作的不可替代马修・柯申鲍姆的“文本末日”理论警醒我们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正深刻变革文本创作生态不过人类写作的独特性和情感深度始终是AI无法复制的核心价值。未来人类创作者需要更好地利用AI工具同时坚守人类写作的独特性以应对这前所未有的挑战。普遍认为人类写作的核心价值在于其独特的情感和体验这是AI无法替代的就像美国作家海伦・菲利普斯所强调的情感和体验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1. 情感式写作:AI无法触及的心灵回响:情感是人类独有的精神财富情感式写作则是将这种财富转化为文字的艺术形式。它不只是表达喜怒哀乐更是通过文字传递作者的内心世界引发读者共鸣。在AI时代情感式写作的价值愈发凸显。机器虽能模拟情感词汇却无法真正理解情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背影》通过对父亲在火车站为自己买橘子时蹒跚背影的描写将深沉的父爱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情感的细腻表达是机器难以复制的。
  2. 体验式写作:AI难以复刻的生活实感:体验式写作是将个人经历、感受和思考融入文字的过程。它强调“在场感”通过生动细节和真实感受让读者身临其境。这种写作方式在AI时代同样不可替代。机器虽能收集大量数据却无法真正体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徐霞客游记》记录了作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及对大自然的惊叹这种真实的体验和独特的感悟只有亲身经历才能写就。
  3. 经历史写作:AI无法承载的文明厚度:经历史写作是对过去的记录和反思是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梳理。它不只是对事件的罗列更是对历史的解读和思考。在AI时代这种写作方式依然具有不可替代性。机器可以整理历史数据但无法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史记》不仅记载了帝王将相的事迹还通过对人物的评价和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思考展现了历史的厚重感而AI生成的历史人物传记可能只是简单地列举事件无法像《史记》那样从人性、文化、社会等多维度去展现人物也缺乏司马迁对历史的深刻洞察。

  机器生成的文本虽准确、规范却往往缺乏温度和深度它们无法触及人类情感的细腻层面无法复刻个体的体验也无法承载历史的厚重即便在AI时代情感式写作、体验式写作和经历史写作依然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它们不只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人类灵魂的映照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

  破局之路:AI与人类写作的共生新范式 AI与人类写作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可以相互补充。从市场需求来看AI写作的高效性满足了快节奏社会对大量文本快速产出的需求而人类写作的独特性则满足了人们对深度、情感和创意的追求。未来我们需要构建人机协作的新模式:

  1. 分层创作体系:基础层由AI完成数据整理、框架生成等重复性工作;核心层则由人类聚焦情感表达、价值观注入及文化批判。在创作一部小说时AI可以梳理出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资料、构建简单的人物关系框架而作家负责赋予人物性格、情感构思情节发展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2. 工具赋能与创意提升:AI工具能为创作者提供灵感启发、语言润色和内容优化帮助创作者突破创作瓶颈提升写作效率。然而人类创作者的灵感往往源于生活中的瞬间触动长期积累的文化底蕴这种灵感的深度和广度是AI无法完全涵盖的。 3. 教育转向:培养创作者“AI素养”包括提示词工程、算法纠偏能力以实现对工具的更高效掌控。在学校教育中可以开设相关课程教导学生如何准确使用提示词与AI进行交互如何辨别AI生成内容的合理性避免被错误信息误导。 4. 伦理与版权规范:建立AI生成内容的标识制度区分人类与机器的贡献保障原创权益。例如明确规定在新闻报道中如果使用了AI生成的部分内容必须标明防止读者产生误解。这是因为人类创作的内容蕴含着独特的思想和劳动价值与AI生成内容有着本质区别。 5. 文化创新实验:鼓励“AI+人类”的混合创作形式比如基于AI生成素材的再创作竞赛或结合虚拟现实的沉浸式叙事。可以举办以AI生成的故事梗概为基础的小说创作比赛让创作者发挥想象力将简单的梗概拓展成精彩的小说探索新的创作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创造力和AI的高效性相互结合但人类的创造力始终是推动文化创新的核心动力。“文本末日”并非预言更不是必然结局而是一记振聋发聩的警钟也是对人类创作的深刻反思。 AI的崛起促使人类重新定义创作的本质——从“独占性技能”转向“协作性艺术”人机结合将成为文本写作的新常态。唯有通过技术批判、伦理重构与创造性融合才能实现从“危机”到“新机”的转型我们无需恐惧“文本末日”的到来而应更加珍视那些能触动人心、记录生活和传承历史的文字情感式、体验式和经历史写作依然是我们坚守的核心价值。。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