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的一次聚会中,我们围绕时下热门的DeepSeek展开了讨论。正当大家纷纷赞叹其强大功能时,一位朋友却分享了她对孩子的担忧。她的孩子正读初二,即将面临中考,原本成绩优异,但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却出现了意外的下滑。这让她和孩子的父亲深感忧虑,于是他们去学校与老师进行了面谈。
老师首先询问家中是否严格限制孩子使用电子设备。他们表示,孩子之前自律性尚可,且经常需要使用电脑上网课,因此在这方面管理较为宽松,但并未发现孩子有打游戏或看小说的行为,最多只是上网查阅资料。
老师随后拿出孩子的作业本,指着几页说,这些作业是用AI完成的。他们惊讶之余,也感到困惑,不知该如何应对。老师解释说,这种情况是最近才出现的,且不止她一个孩子这样做。过去只是使用搜题软件,现在甚至能利用AI轻松完成主观题。例如,许多孩子的作文都是AI撰写的,语文老师最初还以为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了显著提升,直到考试批改时才发现问题。
这个案例引发了我们的深思。显然,这不是新技术的错误,而是其快速发展带来的副作用。孩子用AI做作业背后有多种诱因,如作业繁重、想偷懒或寻求不擅长问题的辅助等。然而,随着AI技术的飞速进步,其替代写作业的效果越来越好,导致使用频率增加,难以控制。
这并非完全孩子的错。许多成年人遇到工作问题也会依赖AI提供思路、搜集资料并撰写初稿,然后稍作修改即可作为工作成果上报。虽然从结果上看提高了效率且效果不差,但对于孩子的学习过程而言,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孩子做题本质上是训练思维、加深理解和提升能力的过程。AI完成作业虽然高效且结果良好,但忽略了最重要的训练过程。此外,孩子可能无法识别AI答案中的错误,导致前文所述情况:AI答案错误而孩子未能察觉;平时作业顺利但期末考试表现糟糕。
更糟糕的是,一旦形成对AI的依赖,摆脱就变得困难。人的天性倾向于选择轻松的方式获取答案,而非费力思考。对于初中生这一认知觉醒的关键时期而言,陷入“AI依赖”陷阱可能对其未来产生深远负面影响。
在另一个例子中,有家长利用AI帮助孩子背单词并取得良好效果。相比传统苦背单词的方法,AI能在恰当情境和上下文中通过高频阅读帮助记忆和理解单词。此外,还有家长利用AI学习数学并通过“苏格拉底式提问”引导孩子解决问题。对于中学阶段难以自行解决的问题或需要个性化学习计划的情况,AI能发挥替代作用并提高效率。
然而,如何把握AI在教育中的应用边界成为关键问题。未来需长期面对并反思这一问题。以下原则或许有助于指导实践:提升家长和老师的“AI素养”;在教学中分层应用AI并明确其边界;让孩子理解人类与AI的基础性差异并加强人机伦理教育。做到这些并非易事且将是未来关键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