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春节以来,Deepseek与跳舞机器人的火爆让AI概念被推至风口浪尖,每日新亮相的AI应用令人目不暇接。从县委书记到市场宠儿,AI正成为不可忽视的时代议题。然而,一个疑问在许多人心中萦绕:AI能否取代法官,成为无偏无倚的裁判者?对此,观点纷呈,莫衷一是。一年前,我或许持否定态度,因体验到的AI尚显稚嫩。但如今,AI技术的成熟令人刮目相看,促使我思考将AI引入法院审理的可行性。
顺应潮流,无疑是明智之举。鉴于AI的强大潜力及其在各领域的不可避免性,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其在工作中的深度应用。例如,郑州中院率先开展Deepseek深度应用培训,而湛江市司法局则在2月19日启动了全市首个AI大模型——深度应用鲲鹏矩阵,该系统结合DeepSeek人工智能,在司法行政与前沿技术的融合创新上取得突破,为司法系统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宝贵案例。
实践显示,AI的介入不仅能指出文书中的逻辑漏洞,还能如资深导师般提供改进建议,显著提升案件审理的数量与质量。短短一月内,各地AI应用的成果频传,AI时代似乎一夜之间繁荣起来,AI法官似乎已近在咫尺。
然而,我内心深处仍存警惕:美丽的事物往往暗藏玄机。张无忌之母的故事提醒我们,应谨慎审视一切表面的美好。放眼全球,对AI在司法领域的谨慎态度并非个例。早在2023年底,美国联邦法院在其年终报告中就严肃审视了这一问题。回顾美国司法裁判的技术发展历程,打字机、案件语音系统、个人电脑等新技术迅速融入法院工作。但当前挑战不同,尚无任何国家敢于放手让AI直接参与或取代法官。
技术可作为助手,但不可为主宰。美国联邦法院明确承认AI带来的司法便利,同时对其应用保持警醒。我仍对AI在司法领域的未来心存疑虑:算法推荐的“标准答案”是否会沦为司法裁量的“隐形牢笼”?当AI算法足够成熟强大时,法官是否会沦为依赖AI“精准建议”的“骑手”?
若法官的审判日益依赖AI,其可信度将不可避免地被削弱,最终失去作为人的自由裁量权。那时,法官或许真的会被AI机器人取代。但我认为这不是理想的结局,因为审判活动不仅涉及技术,更关乎人类的道德价值。正如《慎子》所言:“法者,发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道德是世代人类共同探索的产物,非机器所能领悟。
作为人类活动秩序的维护者,法官需兼具智慧、情怀与道德。若审判席上的法官仅是一台算法驱动的机器,面对人类时或许会心生轻视。因此,在探索AI与司法融合的同时,我们亦需警惕技术对人性的侵蚀与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