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之暗面杨植麟专访:AI不是接下来一两年找到PMF,而是接下来十到二十年如何改变世界

AI百科5个月前更新 快创云
47 0

  就在一年前,AI 科学家杨植麟在硅谷做出了一项精确的计算。他意识到,如果决定启动一场以 AGI 为目标的大模型创业,那么在未来几个月内必须筹措超过 1 亿美金资本。然而,这仅仅是一个起点,一年后,这个数字翻了 13 倍。

  大模型公司的竞争,与其说是科学竞争,不如说首先是一场金钱的较量。在资本方谨慎投资的情况下,你需要比对手更快地找到更多的资金,购买更多的计算资源,并抢夺顶尖人才。杨植麟说:“它需要人才聚集、资本聚集。”成立于 2023 年 3 月 1 日的大模型公司月之暗面(Moonshot AI)正是这样一家汇聚了众多资源和梦想的公司。

  过去一年,国产大模型公司似乎处在一种紧迫而逼仄的生存边缘。他们手握重金,但一方面要投入高昂的科研费用追赶 OpenAI,从 GPT-3.5 到 GPT-4 甚至 Sora;另一方面,他们要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寻找突破,证明自己的公司不仅仅是资本的吞噬者。每个项目无论是上市还是并购,都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

  杨植麟是中国大模型创始人中年纪最轻的,于 1992 年出生。他被业界评价为坚定的 AGI 信徒和有技术号召力的创始人。他的学习与工作履历多与通用 AI 相关,论文引用超过 22000 次。对于大模型的发展,中国科技界在 2023 年中从狂热骤然转冷,进入加速落地的实用主义阶段。这让大模型 CEO 们处于理想与现实的剧烈拉扯之中。

  月之暗面是头部国产大模型公司中人数最少的一家,只有 80 人。杨植麟没有像他的对手那样做更稳妥的 to B 生意,而是在医疗、游戏等细分场景中寻找落地机会,而是专注于一款 to C 产品——智能助手 Kimi,支持 20 万汉字输入。Kimi 也是杨植麟的英文名。他倾向于将他的公司看作是一个结合科学、工程和商业的系统,通过 AI 实验台在人类世界上空架起一座桥梁,将尖端技术带入真实世界,通过与人类互动找到应用机会,再将应用送入消费者手中。

  2024 年 2 月,月之暗面逆势完成一笔大额融资。它以 15 亿美金投前估值完成超 10 亿美元 B 轮,由阿里领投,砺思资本、小红书等跟投。这笔交易完成后,月之暗面的投后估值约 25 亿美元——由此成为中国大模型赛场上现阶段估值最高的独角兽。(他们拒绝回应和评论此事。)

  在第三笔融资的过程中,我们和杨植麟聊起了他过去一年的创业故事。他的公司没有选址在北京的大模型企业聚集地搜狐网络大厦,而是位于一个简陋破旧的办公室。这间办公室显得低调而不起眼,门口连公司 logo 都没有,只有一架白色钢琴守在门口。杨植麟形容自己过去一年的感知:“有点像开车在路上,前面有延绵的雪山,但你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你在一步一步往前走。”

  杨植麟认为 AI 不是接下来一两年找到什么 PMF(产品/市场契合),而是接下来十到二十年如何改变世界。这种抽象和理想主义的思考令人不免为他捏一把冷汗:一位年轻的 AI 科学家在现实主义的中国能否找到生存空间?但他和他的团队依然坚定地走在探索 AGI 的道路上。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