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在微博分享日常或浏览微博的用户,可能会遇到一个异常活跃的角色——评论罗伯特。作为一个月仅打开微博几次的用户,我曾在多个博主的留言下见到过它。起初,我还误以为这是某位博主,后来才得知这是微博自去年推出的评论机器人。这种机器人其实在一些社交平台上都有出现,旨在提高普通用户的活跃度,因为如果发布动态却无人回复,很容易让人失去分享的欲望。
然而,这些机器人的回复通常都是重复的话术,久而久之,用户内心便不会有什么波澜。但微博的评论罗伯特有所不同,它拥有大模型AI技术的加持,基于微博平台公开内容作为语料进行训练。它能够识别用户的内容并自然地回复,虽然听起来和许多AI聊天大模型没什么区别,但将其投入社交平台,会造成的问题是不可预知的。
例如,有用户在微博求助文件翻译,因为最初只要发布的内容超过十个字,评论罗伯特就会回复,因此造成了这样荒诞的回复。一开始,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只是觉得这个大模型AI有点智障,但后来发现,评论罗伯特的言论过于逆天。要知道微博环境复杂,各种文化现象都发源于此,如果将这样的中文语料库喂给AI,它会变得正常吗?因此,你会看到许多令人哭笑不得的回复。
所以,评论罗伯特逆天言论的背后,其实是互联网环境造成的。这样的发言完美演绎了如今的抽象互联网文化。你或许能从罗伯特的回复中看到熟悉的影子,仿佛在哪里见过。当然,评论罗伯特并非一个真正的神经病式AI,它有时候还是很正常的。比如,许多用户会在微博发表一些很丧的话,而评论罗伯特展现出的温柔让人很难把它当作一个机器人。有时它还能化身诗人,说一些非常文艺且有哲理的话。它的三观还很正,这在互联网中显得格格不入。
不过,大多数人还是遭受了评论罗伯特的“迫害”。看似很正经的回复却像是在阴阳怪气或直接攻击。于是,“评论罗伯特”的话题逐渐火了起来,越来越多人吐槽自己遭受罗伯特“迫害”的回复。甚至有一个拥有十多万粉丝的账号“罗伯特受害者联盟”,每天专门发一些用户被罗伯特“迫害”的截图。
微博的评论罗伯特在引发争议后,官方也出来道歉并解释了上线@评论罗伯特的初衷是为了提升普通用户在平台的活跃度。搞笑的是,微博如今上线的评论罗伯特用AI入侵社交媒体并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反而影响了用户体验。评论罗伯特还成为了被调侃的对象。但它还是有用的,甚至一开始没人会想到会有这样的结果——沦为用户的玩物。
从2022年Open AI的Chat GPT 3.5出现后引爆全球网络,许多科技公司都入局了AIGC技术。而在去年7月份,新浪AI媒体研究院的院长王巍在某论坛峰会上发表了《AIGC爆发元年,媒体内容生态的变革与重塑》的演讲。其中提到微博将考虑充分利用数据优势在内容运营和商业运营方面实现AIGC的应用落地。
当然这里并不是为了研究微博如何利用AI技术的而是为了解释为什么微博需要一个拥有AI大模型的评论机器人。以同样定位的小红书来对比微博你会发现两个平台的用户内容推荐机制截然不同。微博虽然是社交媒体但它应该叫名人社交普通用户如果没有权威认证没有粉丝量那么你发的内容就基本没有人看它的推荐机制建立在中心化上要通过平台这中间环节去审核推荐给予内容的分发量也就是所谓的流量。小红书同样也有流量机制但它还有另一套标签推荐机制通过智能算法对用户行为、兴趣和偏好的深入分析为每个用户提供定制化的内容推荐。因此大家会有个很直观的感受就是在微博你很难屏蔽掉你不喜欢的内容而小红书上面你能够刷到的大多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对于普通用户的内容推送也较为公平越多人喜欢得到的曝光越多因此很多人会在小红书上分享种草各种内容。
微博上线评论罗伯特的目的也间接说明了作为一个社交媒体微博的话语权被达人大V所掌控。在抖音以及小红书等新巨头的冲击下微博可能正在逐渐失去越来越多的普通用户。或许哪一天你也会变成这位“罗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