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进军笔迹鉴定:“你写的每个字都将成为呈堂证供”

AI百科2个月前发布 快创云
35 0

  在刑侦探案题材的影视剧中,常可见到“笔迹鉴定专家”的身影,他们凭借现场遗留的字迹,初步揭示书写者的身份、年龄乃至心态。如今,AI技术正将这一过程简化,直接判定书写者的国籍,极大地减轻了调查工作量。

  回溯至20世纪80年代,一名纳粹收藏家携带60本“希特勒日记”至德国某出版社。该社以230万美元购得这些日记,并转授多家外国报社转载权。其中,《泰晤士报》特邀多位专家,以一份希特勒手稿为样本进行笔迹鉴定,一致认定:确为希特勒亲笔!然而,紫外线检测揭示了疑点——日记纸张中的特殊配料于1954年才投入使用,这意味着日记系伪造。专家们的鉴定结论为何出错?

  其实,问题出在用于对比的“手稿”本身也是伪造的。笔迹鉴定虽重要,却也受限于对比数据的质量。

  笔迹作为个人书写习惯的特殊痕迹,通过多份笔记间的比对鉴别,可判断书写者是否同一人。此技术常用于艺术品、合同、遗嘱等纠纷的解决,而AI正将其应用范围扩展至国籍判定。

  目前,该技术仅针对五个国家:马来西亚、伊朗、中国、孟加拉国和印度。研究团队选取这五个国家的100名志愿者,每人手写500行英文文章作为机器学习数据集。借助“Cloud Of Line Distribution”(简称COLD)工具,研究人员将字母分解为线条,通过测量线条的直曲程度判断书写者的国籍。实验证明,COLD在国籍判定上的表现优于多数现有方法,对某些国家的预测准确率甚至提升了一倍以上。关键在于不同国家的书写习惯不同,如中国人倾向于使用更直的线条书写英文,而印度人则偏爱曲线书写。

  COLD不仅限于字迹分析,还广泛应用于视频、车牌图像等领域的任意文本检测。它通过分析文本特征,基于随机森林进行归类,并在极坐标域中生成密集点,这些点无限接近相似度最大的国家。随着字符分布变化,国民分布亦随之变化,通过SVM(支持向量机)可轻松得出结论。

  尽管AI分析在犯罪调查中展现出潜力,且比图像识别技术更有效,但该技术尚处于实验阶段,能否实际应用尚存疑问。与多数生物识别技术一样,字迹识别也面临隐私和民权问题。此外,如何确保机器学习数据不受偏见影响,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