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已融入多个生活场景,未来有望引爆新一轮技术革命
人工智能已嵌入多个生活场景,被寄望为下一轮技术革命。从机器翻译、资讯分发到辅助驾驶,AI应用让人类生活更加便捷。在宏观层面,AI能替代繁琐、重复的工作,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并减少损耗,被视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前景判断
技术层面:短期内AI的发展可能不及预期,但长期来看仍有望引爆新一轮技术革命。
产业层面:短期内看商业模式,中期看公司技术研发,长期看基础研究突破。
概念、标准与分类
概念:人工智能是模拟人类思维和行为的系统,旨在像人类一样感知周边环境并做出反应。目前处于弱AI时代,仅能解决特定问题且往往扮演辅助角色。
标准:图灵测试是判定机器智能与否的经典方法。
分类:弱AI、强AI和超强AI。当前处于弱AI时代,系统仅能解决某个特定问题。
人工智能的“前身今世”
起步时期: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提出人工智能概念,计算机性能和数据量制约AI发展。
专家系统时期:“知识库+推理机”实现AI商用化,台式机性能提升终结专家系统。
深度学习时期:2006年Hinton论文开启当前深度学习时代,Alphago战胜人类世界冠军。
技术+政策+资本助力行业发展
新风口:未来十年人工智能或使全球GDP增长12%。
核心驱动力:算法、算力和数据。深度学习算法使AI迈入数据驱动时代,互联网孕育海量数据,GPU并行计算能力为“大数据+神经网络”提供算力。
政策+资本: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17年全球AI融资额超过150亿美元。
人工智能产业链
基础层:提供算力和“操作系统”,芯片赛道GPU仍是首选,开发框架赛道“开源+巨头支持”是主流模式。
技术层:解决具体类别问题,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机视觉是主要方向。
应用层:将技术应用于商业场景,目前AI产品普遍是人类辅助者,自动驾驶是下一个重量级市场。
中国产业布局偏好技术成熟、应用性强的领域,对需要长周期、基础研究的芯片关注度小。在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的布局上,中国偏好技术相对成熟、可应用性强的领域。例如,在语音识别和计算机视觉领域,中国企业的数量和融资规模已超过美国,但在芯片领域,中国企业的数量仅为美国的42.4%。
© 版权声明
本网站上的所有资源均来源于本网站,所有网址和文章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行为,请将相关证明发送至以下电子邮件地址:dxse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