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能够自主完成科学研究和论文撰写,是否会颠覆人类的科学研究活动?
8月13日,全球首个全自动科学发现AI系统——“AI Scientist”发布,该系统由日本初创公司Sakana AI与牛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者合作研发,能够独立完成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包括创意生成、代码编写、实验执行、结果总结和论文撰写。
“AI科学家”展示了一个人工智能自主进行研究、总结、审阅、反馈、迭代的全新科研模式。其研究过程包括创意生成、实验迭代、论文撰写和自动化审稿四个阶段。在创意生成阶段,系统基于现有主题的起始代码模板进行头脑风暴,并在语义学者数据库(Semantic Scholar)中搜索以确保原创性。实验迭代过程中,系统自主编写代码、执行实验,并制作可视化图表,对结果进行分析。论文撰写阶段,系统按照标准机器学习会议论文的风格,以LaTeX格式撰写进展报告,还会自主使用语义学者数据库搜索并引用相关文献。更为关键的是自动化论文评审环节,Sakana AI 开发了自动审稿人系统,能够以接近人类的准确度评估生成的论文。这意味着,可形成持续的反馈循环,实现了一个闭环的科研生态系统。
在这样一套全自动科研体系下,“AI科学家”可以在一周内产生数百篇中等质量的论文。尽管仍存在无法处理视觉信息、与基线不公平比较、产生幻觉等局限性,但“AI科学家”生成的论文可以提供广泛的信息和创新性,或至少包含未来研究的潜在价值。值得一提的是,Sakana AI 成立于2023年7月,由前谷歌研究人员David Ha和Llion Jones联合创办,2024年6月获得1亿美元A轮融资,是日本AI独角兽企业,目前公司估值超过11亿美元。
此外,美国初创公司MultiOn发布智能体Agent Q,它结合了引导式蒙特卡洛树搜索(MCTS)、AI自我批评和直接偏好优化(DPO)等技术,拥有规划、推理能力和自我修复功能。在Open Table的真实预订任务中,Agent Q用一天的训练时间就将Llama 3的零样本性能提升了340%,在真实世界的预订任务中获得95.4%的成功率。
同时,美国初创公司Tavus推出面向开发者的视频对话AI模型CVI,这是目前全球响应速度最快的同类技术,延迟时间不到一秒,能够理解语言、观察视觉信息并做出反应,提供沉浸式的视频交互体验。该技术已被用于Delphi教育平台的数字克隆辅导功能,通过实时视频互动提供个性化的辅导体验。CVI还允许开发者选择数字孪生(digital twins)或标准AI代理(AI Agents),并根据需要定制语言模型、角色、记忆、上下文和场景。
在科技领域的其他动态方面,美国半导体公司AMD宣布以6.65亿美元完成对Silo AI的现金收购。Silo AI是欧洲规模最大的私人AI实验室之一,目前在 AMD 的平台上开发了多个开源多语言大模型。收购后 Silo AI 将并入AMD的AI事业部。此外,美国FDA还批准了多款新药上市,包括用于治疗成人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长效激素疗法Yorvipath,以及用于治疗成人结节性痒疹的白介素-31受体靶向单抗Nemluvio等。
在科研领域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在《自然》发表论文报告了一种新型“热发射极”晶体管该晶体管由石墨烯和锗等混合维度材料构成实现了对载流子的“受激发射”控制。同时复旦大学周鹏、刘春森团队在《自然-电子学》发表论文在高速非易失存储技术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首次实现了1Kb规模的纳秒级超快闪存阵列集成并证明了其超快特性可扩展至亚10纳米尺寸。这些成果展示了人工智能和科技进步的无限可能为人类带来了更多的创新和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