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刘振明在演讲中探讨了“AI辅助药物开发在中国:是炒作还是希望?”的主题。他指出,AI技术在新药发现过程中展现出缩短研发时间、降低成本并提升净收入的潜力。目前,AI在临床前药物研究的关键技术包括化合物直接修饰、高通量筛选、人工智能设计和时空药效评估。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学院教授兼燧坤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曾坚阳,以及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国家超算广州中心副总工程师杨跃东,分别就“融合HPC和AI的药物分子设计”进行了分享。杨教授提到,通过多模态融合学习,蛋白质与分子的表征技术得以提升,为药物分子的精准开发提供了有力支持。
澳门大学教授欧阳德方分析了“人工智能在药物制剂开发中的机遇与挑战”。他强调,AI与药物制剂的结合有望解决处方筛选与优化问题,并缩短开发周期,节约资源。
上海宇道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与首席技术官郁征天,围绕“基于蛋白动态的变构药物开发”发表了主旨报告。他提到,变构技术能应对难成药靶点的挑战,其计算+实验平台推动了变构小分子药物的智能化研究。
鹏城实验室研究员王宇在“蛋白质语言超级模型模拟新冠病毒的演化”主题演讲中,利用模型模拟了新冠病毒RBD区域的变异,展示了该模型在表征病毒蛋白质序列及解析复杂关系方面的突破。
在“AI+创新药物研发带来的新思路及商业化价值”圆桌对话环节,多位专家就AI在临床应用、超算在微生物耐药性发现等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此次对话由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生物信息与生物统计系长聘教授魏冬青主持。
© 版权声明
本网站上的所有资源均来源于本网站,所有网址和文章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行为,请将相关证明发送至以下电子邮件地址:dxse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