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AI在许多场景和任务中已展现了对人类的超越能力,它们无需饮食、休息,且维护成本极低。未来,AI将在某些领域逐步取代人类员工,这已成为广泛共识。在《职业救星》这一故事中,描绘了20年后AI取代人类员工的情景:从建筑业到金融业,AI无处不在,甚至掌握了决定人类员工是否胜任工作的聘雇权。
AI的广泛应用无疑能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但也可能引发前所未有的失业危机,尤其是蓝领和白领阶层。这是因为从事简单重复性工作的人更容易被AI取代。然而,AI的普及也可能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剥夺低收入人群的工作机会,加剧贫富差距,以及因失业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和社会动荡。
针对AI导致的失业潮,《职业救星》提出了一类专门负责重新分配工作的职业再造公司,为失业者提供就业咨询和培训,并重新分配工作。这一故事探讨了AI时代是否还有足够的工作需要人类去做,以及是否需要设计纯“虚拟”的工作场景,使失业者能再次获得工作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如果20年后,《职业救星》中的就业情形成真,个人、企业和政府部门应如何预防潜在的失业潮危机?未来的工作会是什么样子?哪些工作可以被AI取代,哪些又不行?人类是否需要重新认知就业并制定相应的社会契约?此外,如果人们不必长时间工作,生活方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将从AI如何取代人类员工开始分析,探讨AI时代人类就业的各种可能性。
AI将如何取代人类员工
首先,AI在处理海量数据方面拥有巨大优势。以金融放贷为例,AI可以通过分析贷款申请人的公开记录、面部信息、应用程序数据以及浏览历史等,快速给出精细的评估结果,其准确性甚至超过经验丰富的人类审核员。
如果人们不愿提供隐私信息,那么金融机构可能会通过优惠政策鼓励申请人允许AI审核。随着AI与机器人、自动化等技术的结合,从事复杂工作的蓝领工人也可能被取代。例如,仓库拣货工、建筑工人和管道工人等。到2042年,执行常规任务的仓库拣货工将彻底被仓储机器人取代;在建筑领域,建筑机器人将成为主流;而管道工虽然不会完全消失,但数量会逐渐减少。
预测显示,到2033年,有40%的工作岗位将被AI和自动化技术取代。这种取代是渐进的,例如通过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技术(RPA),逐渐取代从事重复性工作的员工。RPA可以观察人类员工的工作流程并自主学习,最终完全接手工作。这不仅发生在人力资源部,还涉及财务、法务、销售等多个部门。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的暴发,企业工作流程的数字化推动了RPA等技术的应用,加速了AI取代人类员工的进程。
尽管有人认为生产力的提升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但AI与以往技术不同,它直接冲击数百个行业和数百万工作岗位。这种冲击不仅限于体力劳动,还包括认知层面的挑战。而且,AI的应用、泛化和迁移速度惊人,几乎在全球范围内同时开始落地应用。
AI取代人类员工背后的潜在危机
失业人数上升只是危机的一部分,更严重的危机可能包括:岗位竞争加剧导致薪资下降;科技巨头通过AI算法获得更多收益,加剧收入和财富不平等;自由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在AI时代可能失效;失业导致人们失去人生意义和精神挑战;甚至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和政治制度的脆弱性。
从事哪些工作的人不容易被AI取代
要应对AI时代的就业形势,应了解AI的局限性。以下三方面是AI的明显不足:创造力、同理心和灵活性。例如,AI无法选择自己的目标或进行跨领域构思;没有“同情”“关爱”之类的感觉;无法完成复杂体力工作或在未知环境中执行任务。因此,一些不需要社交的重复性工作可能被AI接管,而需要高度社交技巧和创造力的工作则可能由人类与AI共同承担。例如,在课堂上,AI负责批改作业和评分,教师则专注于个性化的辅导和启迪。
如何化解AI时代的人类工作危机
我建议采取“3R”策略:二次学习(Relearn)、二次定义(Recalibrate)和二次复兴(Renaissance)。二次学习鼓励人们重新学习适应AI新经济下的新型工作场景;二次定义结合AI工具重新调整工作岗位的“人机协作”模式;二次复兴期待由AI催生的“文艺复兴”,释放人类的激情和创造力。通过得当的培训和工具,我们可以期待新的高峰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