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是茅盾于194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通过描绘西北黄土高原上挺拔不屈的白杨树,象征了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颂扬了他们在解放斗争中的朴实与力求上进的精神,同时,对那些轻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此文立意深远,形象生动,结构严谨,语言凝练。
全文结构清晰,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一段,开篇即点明主题,直接表达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引领全文。
第二部分由第二至第四段构成,描绘了西北高原的壮阔景象,进而引出白杨树。在指出白杨树“不平凡”后,并未立即描述其“不平凡”之处,而是先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高原风光图。作者将自己融入画中,表达了身处此景的感受,为接下来描写白杨树奠定了环境基础和氛围渲染。第三段中,作者通过“猛然抬眼”将视线引向“如哨兵般傲然耸立”的树木,营造出如临其境的感觉。随后,以自身的惊奇之感设置悬念。第四段中,作者终于点明“那就是白杨树”,并用一个转折复句对白杨树进行了热情的赞颂,敬意油然而生。
第三部分是第五至第六段,主要赞颂了白杨树力争上游、紧密团结、不屈不挠的精神。一开始,作者就用“力争上游”来概括白杨树的外观所体现的精神气质。随后,通过两个“笔直”的描写,进一步突出了白杨树体现这种精神气质的外观特点。接下来,作者详细描绘了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从“形”深入到“神”,高度赞扬了白杨树“努力向上”、“不屈不挠”的坚强性格。第六段中,作者再次直接表达内心的情感,再次强调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为第七至第八段,歌颂了白杨树的朴实风格和内在美质,由树及人地概括了白杨的象征意义。作者连续使用了四个反诘语气的句式,层层联想开去,情感激昂、气势非凡。第八段总结了上文的内容。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在作者反复强调其“不平凡”与“跟北方农民相似”的赞美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最后一部分为最后一段,作者斥责了那些轻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并再次赞美了白杨树。结尾再次点题并与开头相呼应,简洁而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