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音乐”奏响新乐章

AI百科5个月前发布 快创云
49 0

  人工智能技术与音乐内容创作、规模化自动化生产及消费场景构建等多维度融合加速,对音乐创作、生产、传播与消费产生深远影响,有力推动中国向文化强国迈进。

  近期,音乐生成大模型Suno V3作为“音乐版ChatGPT”向公众免费开放,引发AI音乐创作热潮。音乐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已成为音乐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对音乐产业的革新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音乐生成大模型是人工智能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的又一重要体现,标志着技术创新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又一突破。音乐产业链条长、关联产业多、渗透力强,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展潜力巨大。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2023年全国演出市场发展简报》显示,2023年,2000人以上大中型演唱会、音乐节票房收入达到201.71亿元,较2019年增长373.60%。近年来,AI音乐发展迅猛,国内外互联网公司纷纷加入AI音乐生成大模型赛道,如OpenAI的MuseNet、谷歌的MusicLM等。我国也推出了AI音乐生成大模型“天工SkyMusic”,降低了创作门槛,提高了创作效率。

  早在2017年,音乐产业就被列入国家“十三五”文化发展改革规划,要求“加快音乐与科技融合发展”和“实施网络音乐产业扶持计划”。人工智能技术与音乐内容创作、规模化自动化生产及消费场景构建等多维度融合加速,对音乐创作、生产、传播与消费产生积极影响,有力推动中国向文化强国建设迈进。然而,我国AI音乐产业发展也面临挑战,如版权保护、标准规则制定等方面存在不足,尚未形成高质量产业体系。高素质人才缺乏、音乐原创能力不强及技术赋能不够等问题也制约着人工智能在音乐产业中的深度应用。未来,应把握产业特点,以群众需求为核心,以技术创新为动力,聚焦产业制度完善、核心技术攻坚、应用场景创新及高端人才培养等关键点,引导AI音乐产业规范、有序、创新发展。

  为完善AI音乐产业发展指引、技术标准和监管规则,应适时制定出台AI音乐发展指引,明确相关主体的行为责任和行为规范。重点对AI音乐的版权归属、使用范围及利益分配等作出明确规定,保护音乐家、视觉艺术家、程序员及所有相关创意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和合理利益。同时,应制定完善与AI音乐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数据使用,避免数据安全、偏见歧视等技术问题。此外,还需建立有效的质量检测和评估机制,确保AI音乐产品和服务符合标准。

  强化技术攻关和技术体系建设是AI音乐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应强化音乐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支持领军企业及大型音乐集团公司在旋律识别、智能作曲、乐器仿真、虚拟演奏及音乐可视化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同时,加快AI音乐领域关键共性技术体系建设,提升感知识别、知识计算、认知推理及人机交互能力。此外,还应布局建设AI音乐创新基地,依托高校、科研院所以及艺术传媒类高校等优质资源,搭建专业创新平台等新型创业服务机构。

  布局高端人才培养是AI音乐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要支持开展形式多样的AI音乐科普活动,鼓励科技工作者和音乐爱好者投身AI音乐事业。加强相关产业的产学研合作,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与音乐企业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同时,增强AI音乐相关学科建设能力,支持艺术传媒类高校率先探索成立跨学科研究机构,提升学生AI音乐的创新素养和综合水平。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