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近期我们频繁使用AI编程工具,诸如cursor等,极大地简化了以往繁琐的代码问题,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在过去的两个月里,我参与了多期AI编程训练营(1-4期),我发现约有15%的学员是在读研究生,他们大多面临着开题和毕设的压力。有趣的是,这些同学并非计算机背景,却被导师要求在项目中加入AI Agent功能。这一现象引起了我的关注。
回想起我的毕业设计,我选择的是参数化设计,这在当时已算是较为前沿的。而今,设计学方向的毕业设计,竟然已经“玩起了”AI Agent。
AI Agent为何受关注?
最直接的原因是:它能实现全自动操作,并模拟某个角色的职能完成某项工作。多智能体意味着复杂的协作任务都可以交给AI完成。设计学科本身就涉及多种角色的不同分工,如设计师视角、使用者视角、工程师视角等。如果采用多智能体来完成设计任务,无疑能更快地找到最优解。
在训练营中,我与这些非计算机专业的同学交流了主要观点。其中一段对话颇具代表性:
Q: 听说你最近在准备开题,我很好奇非计算机专业的同学是怎么想到做AI相关的课题的?
A: 其实是导师建议的(笑)。我是工业设计专业的,本来打算做个普通的产品设计系统。但开题前导师说:“现在AI这么火,你得加点新东西,要不然开题不好过。”我确实尝试了很多方法…看B站视频自学编程,但光是配置环境就卡了好几天。后来想找计算机学院的同学帮忙,但人家都在忙春招,没空理我。
我遇到很多同学都是这种情况。你现在打算做一个什么样的系统呢?
A: 我想做个设计创意生成和评估的工具。输入一个主题,能自动产出一些设计方案,然后给出评价。但是配置Python环境就搞了好几天,还没成功…现在都快开题了,真的很慌。而且我觉得如果能真正掌握这个技能,对找工作也有帮助。现在很多设计岗位都在招懂AI开发的,薪资待遇会好很多。
其实用AI编程的方式,这个项目没你想象的那么复杂。现在有很多现成的API可以直接用,比如ComfyUI生成图像、ChatGPT做分析,关键是懂得把这些功能组装起来。
A: 最大的阻碍就是不知道从哪开始…而且我看网上那些教程都是针对专业程序员的,对我来说太深奥了。我其实就想做出一个能用的作品,不需要很复杂的底层原理。关键是要能在简历里写出来,面试的时候能讲清楚项目的价值。你们之前指导过类似的同学吗?能具体说说她是怎么做到的吗?
当然可以。有一位同学的情况和你很像。她虽然会用ComfyUI做设计,但对编程完全不懂,更别说实现多个AI协作了。我们先分析了她的项目:让AI系统能自动生成设计方案,同时要有多个AI角色来评估设计。使用AI编程的实现思路是:先用几行代码把ComfyUI的API接入进来,这样就能用代码控制设计生成。然后用GPT帮我们写代码,设计了几个不同的AI角色,比如艺术指导、用户体验专家、市场分析师,让他们一起评估设计方案。整个过程她都在参与,所以对每个环节都很清楚。
A: 真的赞!这个就是我想象中的多智能体的毕设选题。现在很多设计岗位都要求掌握 AI ,如果能证明自己既懂设计又能做开发,应该很有竞争力吧?
当然。现在企业最看重的就是应对新技术的能力。使用AI编程,从0到1,技能比早些年提的全栈设计师更全。这个项目包含了API调用、多Agent系统设计、前端界面开发、产品设计思维。通过我们倡导的在实践中学,你可以真正掌握AI编程和多智能体的原理。毕设开题完全可以讲清楚每个技术细节。
A: 确实!我看很多设计师现在都在学AI,但大多停留在用工具层面。如果能把多智能体运用到毕设里,应该能脱颖而出。那具体学习过程大概需要多久?而且我特别担心学习曲线太陡峭,怕跟不上…
关键不在时间长短,而在于你真的理解了开发思路。比如那位同学,虽然是一天时间做出了Demo,但因为每个步骤都是她自己完成的,所以对整个开发流程特别熟悉。这比花几个月写一堆看不懂的代码要有价值得多。而且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很好的学习经历,展示了你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这些在做论文研究的时候,都是加分项。
关于学习曲线,传统编程的学习门槛比较高,AI编程更像是和AI一起做事,门槛反而低很多——使用cursor在chat和composer模式直接进行切换,更能帮助我们边学边做。我个人一直都是倡导费曼学习法,在实践中边学边思考总结,用AI来编程,整个开发过程都是你在主导 – 你负责设计功能、分解任务、让AI写代码、测试调整。每一步你都参与其中,所以肯定能说清楚实现思路。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组织/机构都开始重视这种能力——既懂设计又能做AI应用的复合型人才肯定特别受欢迎。
如果你正在考虑毕设是否要用上AI,可以入群了解:https://wj.qq.com/s2/16783219/4vir/
这次聊天让我发现了个有意思的现象:这些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看似是被逼着做AI开发(笑),但其实他们才是最适合玩AI编程的人。为什么?他们不会被传统编程思维束缚,反而更愿意把AI当成“搭档”。比如那位设计系的同学,她压根不纠结代码怎么写,而是专注在想做什么产品。这恰恰是AI编程最需要的思维方式。有意思的是这些同学都很清醒——知道现在光会用AI工具已经不够了,得真能做出点东西来。特别是在找工作时,“会用”和“会开发”是完全不同的竞争力。最让我感触的是看到他们从“完全不敢碰代码”到“诶,好像也没那么难”的转变。这可能就是AI时代最大的魔力——它把创造的门槛降到了人人都能试试看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