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2024年10月,生成式AI的热潮仍未减退,但业界对GPT-3及其后续版本的态度已大为不同。人们开始冷静审视大模型的技术局限,更关注其在实际领域的应用及变革。
腾讯研究院持续关注生成式AI对新闻传媒行业的影响。过去一年,我们完成了三项重要工作:首先,在2023年8月发布了《拐点时刻?AIGC时代的新闻业》报告,该报告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反馈;其次,在“仲夏六日谈”节目中举办了“AI时代的新闻传媒业”专场,邀请了四位业内专家在安徽碧山讨论新闻业因AI而发生的变革;第三,自去年起,我们在公众号上持续运营“海外内容观察”专栏,关注全球新闻传媒业在生成式AI热潮中的趋势与变化,目前已发布十几篇文章。我们计划将这些文章整理成一份小报告,以供留存和参考。
腾讯研究院对新闻传媒业的关注由来已久。早在2017年发布的《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业的谢幕与重生》报告中,就已聚焦AI给新闻推送带来的根本性改变。新闻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与文化语境中,它被赋予不同的内涵。但不变的是,它始终是社会的守望者,是现实与历史的观察者和书写者。在最近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新闻业已被深深打上技术的烙印:算法、大数据、短视频、虚拟人、元宇宙、Web 3.0,再到现在的AIGC……这些技术或多或少都被新闻业所征用、融合。问题在于,这些技术带来了一轮轮的狂热,但同时也带来许多未曾兑现的承诺。大模型会不一样吗?这个问题需要持续的关注和反思。
这是我们这份报告的出发点。我们把这份报告命名为《形塑新闻:AI时代新闻业的7个变化》。限于精力和视野,我们无法全面关注新闻业在这个时代的发展全貌,只能透过一些小趋势来观察这个特殊行业正在发生的变化。
7是一个很特别的数字,在许多文化和科学中都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我们之所以选择7,是想在这个技术时代,延续对新闻业的关注和记录。
一、AIGC渗入:新闻内容生产遭受冲击
2024年,著名演员斯嘉丽·约翰逊向OpenAI发了一封律师函,抗议其最新发布的多模态大模型GPT-4o中使用了她的声音。这一事件引发了生成式AI与创意行业之间的紧张关系:前者使用后者多年积累的材料进行训练,而后者则担心被前者模仿直至取代。这引发了创意行业的普遍担忧。
新闻行业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2023年对全球的新闻媒体行业来说无疑是艰难的开始。疫情虽然结束,但媒体裁员人数和关停数量都达到高峰。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的冲击、用户与广告商的转移等都是这一趋势的诱因。而生成式AI也是其中一环。
(一)AIGC实现新闻业的“供给侧改革”
ChatGPT发布后,生成式AI浪潮席卷众多领域。全球范围内大模型纷纷推出,科技公司布局不断。文生视频模型Sora、AI音乐类生成工具Suno的现身,展现了大模型在多模态生成方面的强大能力。新闻业是受影响最为剧烈的领域之一。
美联社的一项调研显示,生成式AI正在重塑新闻编辑室的角色和工作流程。七成受访者表示正在使用AIGC制作社交媒体内容、时事通讯和头条新闻。此外,还会将其应用于翻译、转录采访和生成内容草稿等。
(二)AIGC的新闻应用与实践
目前,生成式AI在新闻传媒业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提升新闻采编各环节的效率上,包括新闻信息的采集与处理、内容生成以及多模态生成能力。
第一,生成式AI能够优化新闻信息采集与处理流程,如辅助记者快速采集、读取海量数据并进行自动处理。第二,该技术可以应用于生成访谈提纲、文章框架和标题等内容。第三,多模态生成能力或将催生新闻类型创新。
(三)AI冲击新闻内容生产
对于新闻业来说,生成式AI促成的转变主要集中于工作流程和传统定位的改变。但也有许多媒体对AI生成的内容保持谨慎甚至是抵制的态度。
二、内容生态:AI假新闻污染新闻真实
2023年末,NewsGuard发布的年度回顾报告指出,过去一年生成式AI的兴起改变了信息格局,大量虚假文章、图像、视频甚至网站被创造出来,助推了信息生态的混乱及用户的不信任。
(一)AIGC成为生产主体,新闻真实性频遭污染
生成式AI在新闻生产的背景信息收集、采访提纲拟定等环节提升了效率。然而,AIGC假新闻问题频发,其信息辨别与生产能力尚不足。
(二)为何AIGC假新闻畅行无阻?
从源头上的挑战到技术缺陷导致的“幻觉生成”,再到尚未建立的信息核查制度和社会层面的集体努力不足等问题都助推了AIGC假新闻的畅行。
(三)AIGC时代,新闻内核仍不可失
技术发展潮流不可阻挡但真实性是新闻的底线与生命。避免AIGC生成的假新闻盛行需要机制性保障和社会层面的共同努力。
三、平台转移:短视频新闻业快速崛起
牛津大学路透新闻研究院发布的观察报告显示“平台转移”成为重要关键词。以TikTok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正成为年轻受众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渠道。
(一)短视频重塑新闻业
自推出以来TikTok发展迅速成为全球用户超过15亿的短视频平台也是新闻资讯消费的重要平台。
(二)国内的短视频新闻有什么不同?
国内短视频平台上掀起了一波新闻媒体的短视频化浪潮但呈现形式及元素采用上较为趋同。
(三)“新闻软化”的趋势值得警惕
短视频的媒介特性和算法推送机制型塑着短视频新闻的内容与形式风格但也存在虚假新闻传播等问题。
四、分发革命:传统内容分发格局重塑
社交媒体如X(原Twitter)和Meta对新闻媒体的态度发生变化X甚至测试去除新闻标题的功能。
(一)X对新闻媒体的“宣战”
X更新功能测试后仅保留封面图这可能对新闻媒体造成不利影响。
(二)社交媒体与新闻的“蜜月期”及其破裂
社交媒体与新闻的蜜月期已结束平台的算法调整使新闻类内容得到越来越少的曝光。
(三)日渐模糊的未来
面对内容分发格局的变革新闻的未来日渐模糊新闻媒体需直面变化并找到适应方式。
五、技术替代:新技术冲击行业裁员与洗牌
好莱坞大罢工中AI成为冲突核心在好莱坞之外AI也带来新闻传媒行业的“大洗牌”。
六、受众4.0:技术赋权受众转为信息生产者
AIGC时代受众从传播信息到生产信息成为“受众4.0”。媒体机构需应用技术实现转型并强化专业边界。
七、内容在地:本地新闻的失落与重生
本地新闻在疫情期间遭受重创但AIGC时代或迎来本地化转向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