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报》2月22日消息,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于2月21至23日在上海成功举办,汇聚了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科学家与杰出企业,其中,“AI赋能生物经济创新发展”专题论坛引起了广泛关注,聚焦于AI与生物育种的融合议题。
AI结合生物育种不仅预示着育种效率的显著提升,更象征着人类从“自然选择”向“定向进化”的文明跃进。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种质资源自主可控的战略目标下,中国正努力从生物资源大国向生物经济强国迈进。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的青年科学家董楠卿在分享中介绍,该实验室作为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新型科研机构,致力于科学研究与技术攻关、大型综合性研究基地及国际一流实验室的建设。其中,建设大型综合性研究基地旨在将其打造为“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化机构,通过融合通专、虚实结合、安全可信的AI能力,成为AI领域的连接器、放大器和加速器,为各行各业赋能。
随着AI for Science的兴起,董楠卿指出,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AI for Science)与传统科学研究的四个范式紧密相连,能在决策、感知、认知、反演等方面完美契合,本质上是运用AI解决科学问题。特别是自2024年诺贝尔奖颁布以来,AI for Science的关注度达到新高。中国自2017年起推动学科交叉融合,2023年科技部启动专项部署,始终将建设科技强国作为国家重要战略。上海作为科技创新中心之一,正积极布局,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AI for Science创新高地。
在具体应用方面,由于AI的介入,育种技术正朝着“智能化”发展。董楠卿介绍,例如基因型到表型预测和基于图像的表型分析等育种科学任务的算法研究正逐步从传统统计学方法转向深度学习等AI方法。然而,科技创新有时需要打破传统路线和思维定式。
2024年4月,董楠卿与农业专家勠力共同研发了中国首个种业大模型,填补了我国在智能育种领域的大模型技术空白。该模型通过对海量育种科研文献、技术书籍及网络资源进行深度解析和索引,在品种选育过程、农艺性状描述、栽培技术推荐和历史推广区域查询等四大应用场景中提供科学解释和回答,助力种业高质量发展。
展望未来产业前景,董楠卿认为智能育种关乎粮食安全,引入人工智能将提升科研效率、催生新质生产力并创造大量新工作岗位和机遇。他期待未来能有更多颠覆式创新突破现有主流思维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