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中强调,需探索将人工智能融入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及反馈各环节,全面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近年来,AI技术的迅猛发展加速了媒体智能化进程,深刻改变了新闻生产与传播的模式与机制。围绕“AI是否会取代记者”及“媒体如何应对AI技术冲击”等问题,新闻业界与学界展开了广泛讨论。
从新闻实务视角审视,人工智能展现出双重特性:它既聪明又傻瓜。高效的工作流程为新闻内容处理带来新方案,凭借海量数据与NLP技术,AI能自动生成文本、图像、视频等,通过智能化挖掘与整合,产出甚至超越指令预期的作品。同时,AI的“傻瓜操作”简化了工作流程,使记者、编辑仅需输入指令即可快速获得自动生成的内容,极大提升了新闻生产效率。这种自动化内容生产方式不仅丰富了媒体工具箱,还以创新方式赋能新闻生产传播的各个环节,拓展了新闻的可拓展空间。
然而,AI也有其局限:它虽输出完整清晰的逻辑内容,却可能给观众带来不真实感,使新闻生产陷入“预制菜时代”。此外,AI缺乏“灵魂”,无法创造独特内容,且其生成内容可能侵犯知识产权。尽管AI能实现文生文、文生图、文生视频等不同形态的创作,提供多元化体验,但其背后的逻辑次序与价值体系却是单一的,难以跳出既有模式。同时,AI缺乏情感与道德认知,难以与人类复杂价值体系对齐。
AI技术的广泛渗入深刻影响了新闻生产与传播,重塑了新闻的生产机制、内容形态与价值内涵。它成为新闻创作者的得力助手,辅助完成语音识别、内容纠错等工作,并展现出在模式化文本写作中的实力。同时,AI生成文、图、视频等多种产品形态,推动视觉化转型,为读者带来丰富的视听体验。然而,AI的价值倾向与意识形态可能体现在生成内容中,且个性化推荐算法可能引发新的价值路径。此外,AI可能生成、消解或固化各种价值,并带来事实性错误等问题。因此,AI对新闻工作者更多是补充而非替代,需调整工作习惯以适应人机协作的新未来。
面对AI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新闻媒体需积极应对。鼓励合规使用AI技术提升工作效率与质量;加强法规与伦理建设以防范法律风险与道德问题;强化意识形态风险安全管理并坚持底线思维;注重国际传播并加强多语种模型建设以提升国际话语权。政府、企业、媒体与学界需共同努力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促进文化互鉴与文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