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尾续貂”的典故源自晋朝时期的赵王司马伦。据唐代房玄龄所著《晋书·赵王伦传》记载:“司马伦不仅对自己的奴仆仆役也赐予爵位,每逢朝会,冠戴貂蝉者满座。当时人们对此现象编有谚语:‘貂不足,狗尾续。’意指用狗尾来替代不足的貂尾。”
司马伦,字子彝,生于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是西晋时期的宗室成员及重要大臣,为晋宣帝司马懿的第九子,也是晋景帝司马师和晋文帝司马昭的幼弟。其母为柏夫人,且在“八王之乱”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司马伦早年仕于曹魏,受封为安乐亭侯。随着五等制的建立,他又被封为东安县子,并担任谏议大夫。西晋建立后,他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先后被封为琅琊郡王、宣威将军,后迁任安北将军镇守邺城,并改封为赵王。此外,他还曾任征西将军镇守关中。然而,因其在刑赏方面处理不当,引发了羌族和氐族的反叛。最终,他成为车骑将军、太子太傅。
“狗尾续貂”这一成语,以古代官员用貂尾作为冠饰的习俗为背景。在晋代,由于封官过于泛滥,导致貂尾供不应求,于是有人用狗尾来替代。这一做法被用来比喻用次品来补充珍品之后,多用于形容续写的文学作品质量不如原作。该成语带有贬义色彩,在句子中常作为主语、谓语或定语使用。
这个成语的寓意深刻:它告诫人们,在做一件事时,应当全力以赴,从头到尾都保持高质量。如果在事情即将结束时因为各种原因而降低了标准,导致结局部分不尽如人意,那么这将是对之前所有努力的极大折损,也会削弱之前积累的成果和高度。
© 版权声明
本网站上的所有资源均来源于本网站,所有网址和文章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行为,请将相关证明发送至以下电子邮件地址:dxse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