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AI算力产业的成长轨迹,紧密伴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变革。不同于国外自1950年起便专注于智能图像与语言处理的历程,我国AI算力在2005年左右的互联网浪潮中应运而生。
萌芽阶段:云计算的催化 2006年,随着国产操作系统“飞天”的问世,阿里云引领了中国云计算商业化的新篇章,也标志着我国算力产业的启航。
发展阶段:数据中心的构建 云计算市场的成熟促进了数据中心的建设,如何高效调配算力资源,如同电力分配般精准,成为焦点。数据中心逐渐演变为不可或缺的公共基础设施。
实施阶段:算力网络体系的建立 2021年,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启动“东数西算”工程,构建了国家级的算力网络体系。此时,AI与算力的融合正式拉开序幕。
2022年2月17日,“东数西算”工程全面启动,旨在优化数据中心布局,按需调配东西部资源,推动数据中心向规模化、集约化和绿色化发展迈进。
“东数西算”工程的战略价值 与其他国家级工程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相似,“东数西算”是一项跨域调配算力资源的国家级战略,旨在解决我国东西部算力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通过“数据向西,算力向东”的模式,利用中西部能源优势建设算力基础设施,服务东部沿海等算力需求迫切地区。这一工程对我国长远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区域算力梯队分析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区域在算力发展上处于领先地位。广东、北京、上海及周边省份的算力发展指数较高,其中广东、北京、江苏、浙江、山东、上海位居前列,算力发展指数超过40,山东首次超越上海位列第五。四川、河北、河南等省份紧随其后,算力发展指数达到20以上。这些地区依托强大的经济基础,在算力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及环境优化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
产业发展展望与趋势 AI算力将迎来快速增长。根据《全国一体化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需优化数据中心布局,扩展算力空间,以满足区域发展战略需求。城市内部将加快数据中心升级,优先满足高实时性业务需求。未来,在政策推动下,AI算力企业将加速自主研发,提升对下游行业的赋能能力。IDC预测至2026年,智能算力规模将达到每秒十万亿亿次浮点计算(ZFLOPS)级别,即1271.4EFLOPS。
政策背景 2022年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全国一体化数据中心体系。同年,中央部委发布多项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推动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国数字经济转型提供关键支撑。主要政策包括《关于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等。
智能算力规模持续增长 随着政策支持、数据激增、算法复杂化及应用场景拓展,中国AI算力规模持续扩大。AI大模型对算力的需求远超摩尔定律的迭代速度,服务器需求急剧增加。据OpenAI估算,自2012年以来,顶级AI模型训练算力每3-4个月翻一番,增长幅度达10倍。尽管摩尔定律放缓,但数据量增长显著快于算力增速,AI服务器需求日益凸显。IDC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为155.2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EFLOPS),预计2022年将达268.0EFLOPS。
更多分析请参见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AI算力产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研究报告、规划咨询等多元化解决方案。在公开信息披露中引用本文内容时,需获得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正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