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凯平:人类的这4个能力,AI永远战胜不了

AI百科4个月前更新 快创云
74 0

  在21世纪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培养具有新时代竞争力的儿童成为关键。本文围绕儿童的发展优势,以“福流”状态为核心,探讨如何通过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品格塑造,助力教师为孩子创造良好成长环境,同时为我们自我提升提供借鉴。

  有人质疑,幼儿园阶段的学习能有多大意义。然而,美国作家罗伯特·富尔格姆在其著作《所有我真正需要知道的,都在幼儿园学会了》中强调,关于生活、做事、做人的基本智慧,往往在幼儿园阶段就已奠定。书中列举的分享、公平竞争、不打人等基本规则,看似简单,实则蕴含了处理人际关系和应对生活挑战的智慧。

  那么,在幼儿园阶段,我们究竟学到了什么?

  • 轮流分享
  • 公平竞争
  • 不打人
  • 物归原处
  • 收拾自己的东西
  • 不拿不属于你的东西
  • 伤害别人时说对不起
  • 吃东西前洗手
  • 便后冲水
  • 热曲奇饼和冷牛奶有益健康
  • 平衡生活——学习、思考、艺术、玩耍、工作等每日进行
  • 每天小睡一会儿
  • 注意交通安全,团结互助
  • 观察自然界的生长规律,理解生命的循环与变化

  这些看似简单的原则,实则蕴含了处理人际关系和面对生活挑战的智慧。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依赖经验和实践,还需关注科学的方法。保持孩子的纯真初心,鼓励表达歉意和关心他人,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以实现个人全面发展。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斯蒂芬·平克在其著作《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中探讨了人类进化中的四个重要心理特质:同理心、自控心、道德心以及智慧心。这些特质正是幼儿教育所培养的基本行为规范,对孩子的未来生活、工作和幸福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同理心与同情心不同,它强调的是理解他人的感受,而非仅仅同情对方的遭遇。良好的同理心不仅能促进个人社会交往,还能影响孩子的成长。研究发现,两岁半的孩子就具备初步的同理心。通过文学作品、情感共鸣等方式,可以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自控力是另一个重要的竞争优势。斯坦福大学的米歇尔教授通过“延迟满足”实验证明,自控力与未来的社会地位和成就有关。体育锻炼、自我挑战、目标想象等都能有效训练自我调控能力。

  人类天生具备道德感,哪怕新生婴儿也能辨别善恶。耶鲁大学的研究发现,孩子们对于善恶有着天生的感知能力。在人工智能时代,具备竞争优势的是能“动心”的人。我们要培养孩子的智慧心,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美好品格。

  人类的习惯形成、学习培养以及内驱力的产生都需要大脑神经基础的帮助。积极体验能产生神经化学递质,如多巴胺、催产素等,这些物质能促成新突触的形成,形成愉快的记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以维持和增强这种积极的神经化学反应。

  “五施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的奉献自己财富和才华的方法。通过颜施(外貌)、身施(身体语言)、言施(言语表达)、眼施(观察)、心施(内心感受),可以培养孩子的积极品格。例如,通过肢体接触传递爱和支持,用言语表达欣赏和爱意,以及通过观察自然启发智慧和洞察力。

  运动是实现积极体验和品格培养的重要方式。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运动可以帮助我们分散注意力、增加大脑资源、提高自我掌控感等。每天十分钟的体育锻炼就能产生积极的效果。此外,帮助他人也能带来即时的满足感和长期的幸福感。

  总之,培养具有新时代竞争优势的儿童需要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品格塑造。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积极的体验,我们可以助力孩子健康成长,同时也为自己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