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热来袭:官方发布中国AI大模型地图报告(附报告)

AI百科4周前更新 快创云
24 0

  在2023年5月28日举办的2023中关村论坛·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论坛上,科技部新一代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人工智能地图研究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在全球大模型数量排名中位居第二,仅次于美国,而北京、广东、浙江、上海则处于国内大模型研发的第一梯队。截至目前,中国已发布10亿参数规模以上的大模型79个,其中北京占据38个,广东则有20个。

  中国与美国在大模型技术的发展上呈现出同步增长的态势。自2017年谷歌发布Transformer网络结构以来,大模型技术在自然语言理解、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技术突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ChatGPT的推出更是进一步激发了语言大模型的爆发式增长,吸引了大量研发团队投身于通用视觉、多模态等大模型的研发。

  全球范围内,美国谷歌、OpenAI等机构持续引领大模型技术前沿,而欧洲、俄罗斯、以色列等地的研发团队也在积极投入大模型的研发。从全球已发布的大模型分布来看,中国和美国占据了全球总数的80%以上,其中美国在大模型数量上始终保持全球领先地位。而中国自2020年起进入大模型快速发展期,目前与美国保持同步增长。

  根据《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地图研究报告》显示,目前中国14个省市/地区都在开展大模型研发工作,主要集中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其次是多模态领域。在研发主体方面,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都在积极投入大模型的研发工作,但学术界与产业界的联合研发案例相对较少。此外,北京、广东、浙江、上海等地因算力-模型匹配度高,公共算力发展迅速,成为大模型数量最多的地区。

  报告的人才地图显示,北京、江苏、广东、上海是大模型研发人才较为集中的省市。而在开源影响力方面,国内已有超过半数的大模型实现开源,北京、广东、上海在开源数量和影响力上均位居前列。高校和科研机构是开源的主力军,其中清华大学的ChatGLM-6B、复旦大学的MOSS、百度的文心系列大模型在开源影响力上位居三甲。

  未来,具身智能将成为AI的主要形态。吴朝晖指出,自然语言大模型并非最终形态,更高级的是多模态的具身智能。这意味着除了“大脑”之外,“身体”对机器智能同样重要。具身智能系统通过感知和行动与外部世界直接交互,再与“大脑”联合运行,就能从外部世界中获取知识和经验,并在实践中逐步改进自身能力。基于大模型的发展趋势预测,吴朝晖还提出了四点倡议:坚持开源协作、场景驱动、技术向善以及开放理念等。

  中国大模型的产业化应用正沿着两条路径发展:一是通用类大模型持续拓展应用领域;二是垂直领域专业类大模型不断深化落地。面向智能增强的未来我们将进入由人、物理世界、机器人和虚拟世界组成的“四元世界”。在这个新世界中机器人将拥有自主学习、情感理解等类人智慧特征与其他“三元”交互后有望产生超级智能和融合智能等新形态。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