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AI的全球出圈“路”,关键在哪?

AI百科2周前更新 快创云
9 0

  在2025年央视春晚的舞台上,一首名为《秧BOT》的舞蹈作品,将中国的人形机器人技术推向了全国乃至全球的热点。与此同时,美国硅谷的DeepSeek“深度求索”人工智能大模型,也引发了全球科技界的广泛关注,甚至对美国股市产生了影响。这一系列事件引发了人们对中国科技在全球频繁亮相,甚至引发国际市场波动的疑问。

  近年来,中国各城市在人工智能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不断推进AI产业的发展,为行业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根据《2024胡润中国人工智能企业50强》的报告,北京在构建全栈式链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上海则聚集了最多的人工智能专业人才,数量约为全国的1/3;深圳则在AI企业数量上遥遥领先,成为全国“密度”最高的城市。而杭州,作为《秧BOT》的故乡,更是近年来中国AI领域的一匹“黑马”。

  杭州凭借长三角地区的优势资源,成为数字经济领域的佼佼者。其丰富的科研机构和高校资源,如浙江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在仿生机器人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为科技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研发环境。深圳之所以被称为“密度”最高的城市,是因为其拥有超过2260家AI企业。腾讯、华为等科技巨头的存在,不仅引领了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发展,还创造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和长尾效应。无论是深圳的长期引领还是杭州的新兴力量,它们都在各自的道路上不断创新。

  当前,中国各城市在AI产业链上的协同合作正逐渐展现其全球影响力。例如,杭州宇树科技的机器人背后就包含了深圳速腾聚创的核心部件——激光雷达Helios。这种跨地域的合作,使得机器人在舞台上能够实现精准定位、走位。同时,深圳的洲明科技也在春晚的舞台美术设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运用了多项AI技术。这种城市间的合作,正在推动“千行百业+AI”的深度融合,为中国AI的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面对全球科技竞争的激烈局面,深圳正积极抢抓AI发展的风口。首先,加大教育投入和基础研究力度;其次,通过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最后,解决AI发展的资金需求。深圳的创投机构和氛围为其AI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杭州AI的崛起并不意味着要与其他城市进行简单的比较。纵观全球科技巨头的发展路径,它们都在探索适合自己的创新之路。科技创新并非只有一条道路可走,中国也在探索自己的新路。因此,中国各城市的AI创新应各有特色,不应简单地用“输赢”来评判。中央提出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策略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各地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发展特点,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产业链的优势互补,共同推动中国在全球AI浪潮中稳步前行。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