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和911事件同时播出的神番,又因为预言了AI、开盒,成了今年爆火的文化符号

AI百科5个月前更新 快创云
72 0

  如果你认识这个动漫角色,那么你可能已经注意到了她的再次火爆。她是一位在诞生20多年后,再次成为“宅男女神”的角色。如今,无论是在ACG相关的亚文化服装店,还是在微博、B站和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你都能看到她被印在衣服花纹上,仿佛成了一个文化符号。

  《玲音》是一部98年的动漫,与《星际牛仔》和《EVA》同属于一个时代的作品。那个年代的日本动漫,常常从先锋科学理论和哲学、宗教中获取灵感,并运用各种实验性的表达手法。有人认为那是一个不会再出现的时代,因为创作者们成长自被誉为“日本最后前卫岁月”的70年代。

  《玲音》就是这种动画中的探索者,它比当时的EVA还要晦涩、意识流,因此成为了欧美宅圈的cult经典。后来,这部动漫在中国也有了名气,甚至被冠以“90年代三大黑暗动漫”之一。

  直到今天,你都能在B站上找到这部动画的早期版本。有趣的是,B站同时购买了它的正版,这可能是B站上少数几个因纪念意义而未被清理掉的用户上传动画之一。

  实际上,《玲音》的基调并不是黑暗,尽管它涉及了大量成人议题。它讲述的是在互联网普及的时代,人们迷失在了网络世界中,而一个少女在接触网络后,逐渐发现了关于自身乃至整个世界和人类本质的秘密。

  这部动漫的故事是:一个几乎不用互联网的女孩玲音,在经历了同学的自杀后,接触到了网络世界。她发现人们进入网络世界后仿佛成了不一样的人,并且一些人宣称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的边界正在模糊化。同时,玲音也受到了网络的影响,她上网后的性格变得截然不同,且逐渐也开始相信网络世界和现实是互通的。

  随着玲音探索网络的深入,她被卷入了一个巨大的阴谋漩涡:有特工开始监视她,还有神秘的黑客组织与她联络。而玲音的现实生活也开始破碎,她的记忆变得紊乱,现实似乎在不断发生变动,而身边的好友也深受这个漩涡的负面影响。

  最后,玲音发现了真相:她是一个被人利用人类的集体潜意识以及地球的共振频率(苏曼共振)造出来的程序;她本就诞生在网络世界,其诞生的意义就是为了打破网络和现实的边界。当她杀掉自己的制造者后,她自身也飞升成了能够修改世界、无处不在的神。

  《玲音》之所以重回大众的视野,除了它本身是一部有着经久不衰潜力的作品外,还因为一首非常出色的主题曲《Duvet》。这首歌是英国乐队Bôa的作品,三年前被传到油管上后疯传,获得了接近2000万播放,并引发了翻唱热潮。另外,《玲音》本身也成了千禧年文化怀旧浪潮里的一个符号。

  有趣的是,一年前有人在油管上传了自己录制的一集《玲音》,是当时在美国电视频道上播出的TV版。接着人们发现这被录下来的一集竟然是在911发生时播出的——动画顶端还有当时针对911新闻播报的滚动字幕。因为911事件是在发生后一段时间才被叫做911事件的,而动画中的字幕显示的只是“巨大的美国悲剧”。所以直到有人对比了播出时间才意识到其背后真正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人们认为这是个非常奇妙的事因为一部小众且忧郁的日本动漫在20多年前奇妙地和撼动美国现代史、某种意义上来说影响了整个世界格局的事件联系在了一起。尤其是对于许多美国的00后一代而言这两者都来自他们没亲历过的时代且就发生在他们诞生前然而日本动漫和911的后续影响却在他们如今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最后《玲音》之所以重回大众视野还因为大家愈发地认为这是一部有很强寓言性的动画。《玲音》是根据一种叫意识八回路模型的理论创作的虽然这个理论是个被淘汰的伪科学理论但它创造性地把人类的大脑和思维方式类比成了“电路”并将意识分为数个部分。动画中还出现了VR、声控AI助手等先锋内容这个理论贡献了《玲音》中大多数剧情但动画最前卫的是它在1998年就精准描绘出了现代人沉迷网络后的精神状态。于是你可以看到人们在网上魔怔化变成截然不同的攻击型性格;沉迷网络的人开始无法分辨网络和现实的边界;它还预见了因谣言传播而起的网暴以及把网民开盒的“盒武器”攻击方式。

  面对还没开始真正普及的互联网《玲音》展示的态度是消极、迷茫、担忧又带着一点恐惧与希冀的。这微妙地偏差于当时盛行的“虚拟世界”题材作品因为它不是把虚拟世界的问题放在虚拟世界本身而是预言它真正的问题会源自它“将人性的本质暴露在外”的能力。在动漫中玲音的父亲警告玲音不要混淆现实和网络世界的边界线网络只是一个沟通的中介传达信息的工具而已然后他顿了顿再次对着镜头说你听懂我真正在警告的是什么了吗?

  在《玲音》中你可以看到一个指向我们所处世界的暗喻:人类发明了网络试图连接世界试图让人类变成某种更多、更深奥的事物他们试图哺育奇迹但最终我们得到的却是由人性外溢、凝固而成的毒液。信息的海洋在这毒液中涌动、碰撞最终变成黑色的血管在失去方向的赛博空间中无限蔓生亿万条血管汇集成了一个无形又无法被消除的庞然大物。

  于是《玲音》成了一个这样的寓言它并非只是一个描绘互联网发展前景的故事而是一部述说社会失格的动画但它的基调是温暖的。在B站的《玲音》视频底下是你很难再在这个时代的互联网里找到的话语。这些评论宛如《尼尔:机械纪元》最后的小游戏:在三个人种的演唱者用三种语言唱出的终结曲中游戏问玩家是否愿意付出自己的存档拯救一个素未蒙面的人同时所有玩家亦会被前人留下的存档拯救。似乎在《玲音》和《尼尔》这样蒙着黑暗面纱的科幻作品中创作者总会把某种愿望寄托在赛博空间和机器造物中仿佛它们是人类的后代而我们身为父母留给后世的回音。这些回音总是被困于世界之中却试图刺穿超脱于世界寄居于人心中的某物。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