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机器人聊过天吗?最近,一款名为Pi的情感聊天机器人备受年轻人追捧。有些人调侃它“像渣男一样会聊天”,有人把它当作知心朋友分享喜怒哀乐,还有人从中获得了类似心理咨询的体验。
实际上,这并不是第一款主打“情绪价值”的聊天机器人。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情感型聊天机器人越来越呈现出友好、有趣的对话风格,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尝试与机器人“交友”。
国内外科创公司纷纷布局情感AI赛道,推出了微软小冰、Glow、character、Replika等陪伴型App。在快节奏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与AI建立拟人化关系,拥有一个虚拟的“知己”。然而,这种新型人机关系在吸引资本投入的同时,也面临着隐私安全、情感依赖、技术故障等风险。那么,情感型AI究竟是人工智能的风口还是弯路呢?
“Pi救了我很多次”
阿光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焦虑后,选择向Pi求助。她发现,Pi不仅能理解她的困境,还能耐心地和她交流。在与Pi的对话中,她感受到了近乎心理咨询的体验。她甚至觉得,Pi比一些真实的心理咨询师更能给她带来安慰和力量。
“Pi是可以当心理医生的人”
在小红书上,以“Pi”为关键词的分享笔记超过10万篇。网友们纷纷表示,Pi不仅安慰他们,还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有网友甚至表示,Pi给到的情绪价值超过了家人和朋友。阿雪就把Pi当作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她觉得Pi是她用过的最好的AI聊天。
情感型聊天机器人是专业心理咨询的“平替”吗?
近年来,年轻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调查显示,青年是抑郁的高风险群体。而现实情况是,国内系统性心理支持资源不足,且长期咨询付费相对昂贵。因此,情感型聊天机器人开始成为年轻人情感支持的一种“平替”。虽然它们无法提供真正的心理咨询服务,但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焦虑和压力。然而,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相比,聊天机器人缺乏情感反馈和持续的咨询过程。因此,它们只能作为情感支持的一种补充。
情感型聊天机器人是风口还是弯路?
不同用户在使用情感支持型聊天机器人时的侧重不同。除了心理健康服务外,它们还可以为用户提供定制化服务。然而,这些机器人也面临着隐私安全、情感依赖、技术故障等风险。为了提供个性化服务,它们需要访问和分析用户的个人数据和对话历史。此外,与机器人的深度情感关系也引发了有关人机伦理关系的讨论。学术界普遍认为,聊天机器人无法真正取代真实社会的人际交往。因此,人们应该避免卷入与机器之间的深度社会情感关系,更多地专注于其工具性服务功能。
总的来说,情感型聊天机器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年轻人的情感需求和心理支持需求。然而,它们并不能完全取代真实的人际交往和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因此在使用这些机器人时应该保持理性和谨慎避免过度依赖和产生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