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主义,又称逻辑主义、心理学派、计算机学派,其基本原理基于物理符号系统假设和有限合理性原理。这一学派起源于数理逻辑,并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实质上是对符号的操作。符号主义认为,人类和计算机都是物理符号系统,因此,计算机能够模拟人类的智能行为。此外,符号主义还强调知识是信息的一种形式,是构成智能的基础,而人工智能的核心问题就是知识的表示和推理。该学派的代表人物包括纽厄尔、西蒙和尼尔逊等。
连接主义则侧重于神经网络及其连接机制与学习算法的研究。这一学派源于仿生学,特别是对人脑模型的研究。连接主义认为,思维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而非符号处理过程。它提出了人脑与电脑工作模式的差异,并试图通过连接主义的大脑工作模式来取代传统的符号操作电脑工作模式。卡洛克、皮茨、Hopfield和鲁梅尔哈特等都是连接主义的代表人物。
行为主义(又称进化主义、控制论学派)则基于控制论及感知-动作型控制系统原理。该学派认为智能取决于感知和行动,并提出了“感知-动作”的智能行为模式。行为主义还强调智能不需要知识表示和推理,并认为人工智能可以像人类智能一样逐步进化。此外,行为主义还认为智能行为只能在现实世界中与周围环境交互作用而表现出来。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一门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新技术科学。它于1956年由约翰·麦卡锡首次提出,当时的定义为“制造智能机器的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的目标是使机器能够像人一样思考,拥有智能。如今,人工智能的内涵已经大大扩展,成为一门交叉学科。
在人工智能的三大流派中,符号主义、连接主义和行为主义各有其独特的原理、起源和基本理论。而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则构成了人工智能研究的核心领域。其中,机器学习研究计算机如何模拟或实现人类的学习行为,以获取新的知识或技能;深度学习则源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旨在建立、模拟人脑进行分析学习的神经网络。
此外,人工智能在语音处理、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语音处理包括说话人声检测、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等;计算机视觉则涉及图像处理、图像识别和理解等技术;自然语言处理则关注知识的获取与表达、自然语言理解和生成等。
在看待人工智能的现状时,我们需要理性地认识到它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主要适用于“已知环境、目标明确、行动可预测”的场景。虽然深度学习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在推理和认知方面仍存在不足。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将是走向融合,并将在各个领域发挥更大的价值。然而,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法律和伦理问题,如责任分担、隐私保护等。因此,我们需要通过立法保护和技术应用来应对这些挑战。同时,在人工智能的治理上,我们应建立在对技术与产业革新的基础上,采取适度性监管和多元主体参与的多层次治理模式来促进发展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