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作为疑问语气词,在古文中常用来表示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呢”。这一用法源自先秦时期左丘明的《曹刿论战》。
原文摘录:鲁庄公十年,齐国发兵侵犯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面见庄公。他的同乡劝阻说:“这是当权者的事情,你又何必参与其中呢?”曹刿反驳道:“当权者见识短浅,无法深谋远虑。”于是,曹刿入宫去见鲁庄公,询问:“您依靠什么来作战?”庄公回答:“对于衣食这类生活必需品,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会分给别人。”曹刿听后分析说:“这样的小恩惠如果不能普及到所有人,百姓是不会真心跟随您的。”
这段文字记录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战争局势的独特见解,并实际运用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策略,成功击退了强大的齐国军队。文章的语言风格极为简洁明了,无论是叙述还是人物对话,都表达得十分清晰流畅。文中穿插的散句、排比和偶句,使得叙事和描绘人物更加生动。特别是曹刿的语言,如同战场上的指令一般简洁明了,这不仅凸显了战争形势的紧迫,使得策略讨论变得简洁直接,同时也展现了曹刿在关键时刻的思维敏捷和坚定自信。
© 版权声明
本网站上的所有资源均来源于本网站,所有网址和文章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行为,请将相关证明发送至以下电子邮件地址:dxse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