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发展好,知识产权保护不能少

AI百科5个月前更新 快创云
78 0

  人工智能创作浪潮兴起,知识产权保护挑战凸显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AI创作已成为创意产业的新趋势。然而,随之而来的知识产权侵权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平衡AI创作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全国首例”AI侵权案件频发

  近期,全国范围内首例“AI声音”侵权案引起广泛关注。原告是一名配音师,其有声读物被某公司未经授权用于AI加工后,提供文字转语音服务。最终,被告因未获合法授权被判决赔偿25万元并公开道歉。此外,还有多起涉及AI创作的著作权、人格权及数据权益的侵权案件,均成为“全国首例”。这些案件表明,AI创作的全阶段均存在著作权侵权风险。

  独创性判断是AI创作保护的关键

  针对AI生成内容是否应受著作权保护的问题,业内普遍认为,只有达到独创性标准的AI生成内容才能被视为作品并受著作权法保护。例如,在“AI文生图”案件中,法院认定只要AI生成的图片能体现自然人的独创性智力投入,就应被认定为作品并受保护。同时,缺乏人类独创性、完全由AI自动生成的内容则不应被视为作品。

  然而,现行著作权制度以“人”的智力成果为衡量标准,对于AI生成内容的规定尚不完善。此外,传统的侵权认定标准在AI创作场景下也面临适用难题。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准确判断AI生成内容的独创性、算法侵权标准等成为新的挑战。

  保护与发展并重,探索合理规制路径

  在AI生成内容的法律规制方面,应兼顾著作权人的核心利益与产业发展、技术进步的需求。专家认为,中国目前的生成式AI技术创新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法律法规应给科技创新留出一定空间,采取开放包容的规范原则。同时,可借鉴国际经验,设定合理的判断标准,如AI对已有作品的使用行为是否出于商业目的、使用作品的数量和相似程度等。

  为了激发AI创作活力并维护各方权益,建议完善法律法规明确AI生成内容的著作权保护范围和标准;探索建立适应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责任分担机制;建立开放数据共享平台鼓励数据合理使用和授权;推动行业自律和多方合作以促进AI创作领域的健康发展。此外,企业和个人在使用AI进行创作时应加强知识产权合规管理以避免侵权风险。

  “利益平衡”是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核心原则之一。在AI创作兴起的大背景下,传统知识产权规则受到挑战但并非不可破解。关键在于明晰各环节产权保护规范形成利益平衡和共享机制以保护推动AI创作的发展。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