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社会仍在讨论AI如何商业化路径以及场景落地时,一家来自上海的——智筑云科技,已经通过AI技术打完成了世界上首个全由AI设计的单体建筑——成都世园会叶片场馆单体建筑。智筑云科技通过将AI技术引入建筑设计场景,他们不仅能更快、更高效、更准确的完成目标项目,还能全链路保障建筑设计师的知识产权,实现多方共赢。这家究竟如何运用AI技术颠覆行业生态格局的呢?时间回到2025年,彼时刚从米兰回国的孙知行加入到李兴钢院士工作室,初入职场便经手上海临港、冬奥会等市政项目。这些项目在为孙知行积累宝贵经验的同时,也激发了他基于行业现状的思考:是否能找到一种方式,能缓解或改善建筑设计行业夜以继日加班的常态?
众所周知,建筑设计行业加班现象极为普遍,早些年甚至传出一个笑话,一个住在设计院旁边的居民吐槽说:住在设计院旁边,晚上上厕所都不用开灯。据相关统计,超过90%的设计院从业者每月平均加班时长超过50小时。这种超负荷工作状态背后,除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内卷、高沟通成本等一系列原因之外,过度的重复劳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根据相关设计从业者反应,在项目进行过程中,甲方想法的改变、实际操作时关键信息的改变、事无巨细的工作模式等,往往会导致最初的设计反复修改甚至推倒重来。此外,许多设计院工作模式仍然十分落后,倡导多年的标准化、模块化、智能化设计并未真正用到实践里,多年积攒的工程经验被束之高阁,在推动其他项目工作上的价值更是微乎其微。在孙知行看来,目前建筑设计行业80%重复性劳动都能通过AI来做,剩下20%的核心创意部分则需要设计师的思考与智慧。基于此想法,智筑云科技应运而生,并推出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生成式AI设计方案“智筑云AI”。
将AI引入工作流后,智筑云科技整体效率显著提升。据测算,在节省人数以及工时后,智筑云科技能让节省60%的成本的同时,交付速度是提升800%,横向对比更是能提升2000%。目前,智筑云科技已经直接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设计工作并服务业主,并成功打造出多个标志性建筑作品。本期商界科创《C位》邀请了智筑云科技创始人兼CEO,分享作为建筑设计师的他,如何快速接受新技术并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经验。事实证明,市场在变革,大浪淘沙的背景下,越早将新技术用于产业,越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特别是那些高度遵循一套方的企业,更应该像智筑云科技这类,摒弃固有思维,拥抱新技术带来的价值释放。
专访金句摘录:
1、(使用AI技术)就可以把80%的时间省下来放在工作精准的刀刃上。
2、我们像造铁锹的人,必须拿着铁锹,在矿里面铲过土,有过体验,出来以后才能知道打造什么样的新的铁锹才能更顺手。只不过这个铁锹,是AI和计算机的铁锹。
3、设计工作上我们(使用AI)能节省的成本大概在60%以上,而且提高的交付速度是800%以上。
4、(AI技术带来的抄袭风险可以通过)去中心化,甚至是知识产权式的去中心化规避掉。
5、从CAD时代到了数字时代,再到了数智时代,人可能有这种观念:这么多工作怎么都是计算机去做了,那人还要做什么工作呢?其实最核心的一直都是人类在做。
6、AI它其实是属于阶段性辅助,阶段性辅助设计相当于一个加速器,就是在关键的工作节点快速帮我们完成作业,使用者会跟它迭代和反复对话,让它去产生更好的结果。
以下是专访文字版:商界科创:孙总,您是怎么想到将AI引入到这个建筑设计的?孙知行:我们做智筑云这个项目的初衷来源于上海临港的项目。19年我刚回国来到了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李兴钢院士工作室,做冬奥会的一些配套设施。同时还在做一些标杆性的惠民工程,如临港南汇新城滴水湖公园里面有一个公园叫临港星空之境主题公园,那个公园我们是做的典型的市政类惠民工程,子项非常多非常繁杂,所以耗费了非常多的人力物力。从那个项目开始,我们就致力于解决这个行业的痛点。因为属于智力密集性劳动,大家加班很严重,重复性劳动尤其是无意义的重复性劳动会比较多,造成了大家加班,身体也不是特别好,所以我们就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要做智筑云这个项目。商界科创:与传统的建筑设计流程相比,AI的加入能产生什么新的碰撞呢?孙知行:传统的工作流,所有数据的检索、排查和整理,全部都是人工做的。就比如说我们这个区域要做什么样的片区,要做什么样的综合体以及什么样的产业布局,前面有大量的调研的工作全部都是人肉做,所有的数据支撑都是人去检索。其实这些工作都不用人去做,可以(通过)自动全部都爬取出来,或者说我们有一个数据库直接或者间接形成定向的方案供人去决策。其实大量早期工作中80%的时间,我从我的经验认为,人工浪费在了反复无意义的数据整理和扒取工作上,做决策的精力或者是做核心工作的精力只占到20%左右。这个是传统(工作流)和介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本质的区别。我们就可以把80%的时间甚至都省下来放在工作的精准的刀刃上。商界科创:智筑云科技在AI技术使用上有没有什么壁垒在呢?孙知行:我们现在做智筑云真正的壁垒一个是在数据来源方面,另外一个是行业Know how,行业Know how指的就是我们对行业的认知。我老给团队或者是投资人打一个比方,就是我们像造铁锹的人,必须拿着铁锹,在矿里面铲过土,有过体验,出来以后才能知道打造什么样的新的铁锹才能更顺手。这是比较形象的比喻,只不过这个铁锹,是AI和计算机的铁锹。商界科创:那甲方是否会因为AI的加入,降低了他们对建筑设计师本身的价值认可?孙知行:那倒不会。像计算机和AI的部分代替或者是优化的部分,主要是无意义的重复性劳动,最后最终的决策和把控(还是人)。因为我们打造了一个AI的雷神之锤,执锤人还是设计师或者是总师甚至是我们服务的甲方。商界科创:AI在企业端是怎么实现降本增效的?孙知行:现在不管是从设计院层面还是从客户层面就是商和城司,其实设计端的降本增效是非常非常要紧的一件事情。尤其是设计院,不管是民营设计院还是央企设计院它的用人成本是非常高的。用人成本为什么高呢?并不是因为大家贵,而是因为用大量的时间做了很多重复无意义的劳动,我们刚好就是把这个补齐了。所以总体算下来,在设计工作上我们能节省的成本大概在60%以上,而且提高的交付速度是800%以上。这些数据不是我们空口而来,是经过我们所有的项目统计来的。这个交付速度为什么说提高800%呢?是因为我们的交付速度再加上节省的人数以及节省的人的工时综合算出来是800%,(对比)横向AI的一些合作伙伴和其他的提高的这个速度效率都是2000%、1800%,基本上都是这样。去年也就是23年的1、2月份,22年的年底的时候,我们就开始直接用人工智能在做设计了,而且是直接服务业主。有些业主是不知道我们用了这些手段,现在我们都跟大家说当时我们用了一些人工智能的手段。其中我们国内的一个头部品牌大的旗舰店展厅就在松江已经落地运营了,还有室内工装全AI设计的我们给程泰宁院士辅助设计的湘江科学城,这个是大型的组团和综合体。还有一个是我们落地在成都的世园会的一个小的场馆,是一个以叶片为核心概念来展开的这么一个小场馆,只有1000方左右。我们原本以为湘江科学城会优先于世园会的这个建筑单体土建落地,但是成都世园会这个建筑单体已经落地运营了,这个应该是世界上第一个全由人工智能AI设计的第一栋单体建筑。它从一开始的一个绿色建筑的主题概念,逐渐演变成跟植物相关、跟叶片相关,整个的设计流程的演变全是人工智能自己在做。商界科创:其实建筑行业它是有一些抄袭的现象在的,那AI介入会不会加重这种现象?孙知行:其实是有这个风险的,但是我们去规避这个风险。我们怎么规避这个风险呢?我们是希望把这个东西去中心化,甚至是知识产权式的去中心化。比如说每个设计师都是一个个体,或者设计单位他的小组都是一个个体,那这个小组的成果或者是设计师的成果,甚至是一个idea或者是体量排布或者是商业组合或者是等等任何的一些idea,如果是经过认证以后,我希望在我们平台上是能有知识产权的一个认定的。别人可以去用他的这个思考的成果,并且分享一部分成果的利益给这些大众,所以所有人去把这个东西知识产权落地化。商界科创:目前很多大的,万科集团等他们都在引入AI,在造价、设计方面都在用,智筑云它的竞争点是什么?孙知行:我们的特色是聚焦在比较早期的概念方案上。早期的概念方案往往在造价和施工图的一些细节很难去深入。因为早期是概念方案,概念方案尤其是造价特别难定,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在特别模糊的阶段把——其实造价叫估算,因为在早期的概念阶段是估算——估算用以量的依据做出来。我们提出了一个概念叫精准估算,我们的各个专业像结构建筑水暖电幕墙等一系列每一个专业的估算都是有量的依据,这个我们有自己研究的一套算法,每个专业都有一套算法。商界科创:在大众的观念里面,建筑设计是跟艺术相关的,那艺术可能是人的创意和他的灵感,AI是基于算法和数据,那你觉得AI创造出来的建筑设计还叫做艺术吗?孙知行:AI它其实是属于阶段性辅助,它并不能直接用作交付的成果,我们叫阶段性辅助设计。阶段性辅助设计相当于一个加速器,就是在关键的工作节点快速帮我们完成作业,而不是说这个作业就是AI做的,最终的审核审定是人使用它的,使用者使用它。使用者会跟它迭代和反复去对话,让它去产生更好的结果。比如说有一个场景我们会生成方案,生成方案以后根据生成一系列的方案从方案里头再选定一个比较偏向的那个方案,再不断的去裂变,直到选到最好的那个方案。那这个方案,因为是海量的,这样就可以快速找到设计师以及业主想要找到的最终的答案,整个过程当中,其实做决策和做选择的一直是人。所以我认为还是有创造和艺术成分在的。商界科创:在实际操作的过程当中,AI跟人本身怎么去平衡呢?孙知行:它是一个相对的问题。原来大家认为很多工作都是计算机和AI做掉了,可能人好像未来只是做选择题,好像没有参与设计一样。像我们行业里有个建筑叫科普西耶,科普西耶从扔掉钢笔或者是铅笔转用电脑CAD的那一刻,那个时代的人认为好像大部分的工作怎么都是电脑做了,其实最终也是人在做最后的核心工作。从CAD时代到了数字时代,再到了数智时代的时候,人可能还有这种观念,就是感觉是不是这么多工作怎么都是计算机去做了,那人还要做什么工作呢?其实最核心的,像一直在剥茧找那个核心一样,那最核心的工作,其实一直都是人类在做。所有的这些不管是工具如何迭代,它本身一直都是工具而已。商界科创:我们也了解到智筑云AI其实也在做一些国外的项目,是因为国外这个市场更大吗?孙知行:我们以前接触国外项目是用传统的手段,突然有一天我们变成科技企业,变成科技型团队了,那我们露出的机会可能就更多了。尤其是我们现在入住在张江,地方的平台也给我们很多露出的展现机会,所以很多国外的业主和企业主动找到我们。我目前大概有6个国家在合作,他们会用更长的时间,更多的数据,更下沉的方式去思考这个地方应该怎么做,以及做什么。发达国家对项目的要求,质量和进程可能更高一些,进程不是那么着急,它对质量可能更看重一些。其实我觉得在服务国外的一些客户可以反思我们国内的一些客户应该如何做。商界科创:中国的建筑设计行业未来的发展会怎么样呢?孙知行:我认为是数字化和智能化,统称叫数智化。不管是在层面还是在建造层面,未来数智化的大方向肯定是不会变的,这也是国家一直在抓的大方向。像建造智能化其实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在开始抓了,那这块可能相对薄弱一些,所以我们想把这块给补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