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我愿意是急流》教案

AI百科4周前发布 快创云
26 0

公开课《我愿意是急流》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开课《我愿意是急流》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中所运用的意象,感受诗人崇高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情操。

重点:了解诗的意象特点,感受诗的音乐美、情感美。

难点:对诗意象的把握。

教学方法:

1、诵读: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内容及形式特点。

2、讨论:让学生就诗中的意象安排、特点进行讨论,教师适时点拔。

3、比较阅读:将本诗与舒婷的《致橡树》进行比较阅读,重点研习不同意象所表现出的`不同意境。

教具:CAI课件

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古今中外不同的爱情观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 投影(略)

三、整体感知

1、欣赏配乐配画朗诵《我愿意是急流》

2、提示朗读重点,学生试读

3、请学生试用“这首诗美在…… ”句式,用一句话表述自己对诗的初步理解。

四、具体研习

1、诗往往通过塑造意象来表情达意的。本诗的意象安排有何特点?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明确:意象丰富,比喻新颖贴切,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却又变化多姿。通过一系列意象的塑造,表达了一种互依互恋,坚贞热烈,勇于奉献的爱情观,表现了诗人对生活、对爱情的深刻认识。

2、从意象角度比较阅读舒婷的《致橡树》

同:比喻贴切,都用了象征手法。

异:《致橡树》对橡树与木棉进行精雕细刻,表现一种新型爱情观。

3、如果将“我的爱人”理解为祖国、民族,理解为自己所追求的理想,那又该怎样评价该诗的主题?

4、用“爱是……”句式说一句话来表达对爱的理解。

五、总结该课,再次朗读该诗

六、布置作业

课外收集材料,以《诗的意象与情感》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鉴赏诗的方法:先反复朗读,再用心感悟、品味;抓意象,品情感;抓语言,欣赏技巧;

2、通过对爱情观的讨论,联系社会生活中一些现象,从而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手法领会诗的情境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具准备:

录音机,本课朗读磁带导入:

爱情,是最能激荡人心灵的、也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在你们心目中,爱情是什么?请你用一个比喻句来说明。

请学生回答。

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爱情令人痛苦。爱情啊,你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先听听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回答吧!

一、配乐朗诵《我愿意是急流》

二、简介裴多菲

请同学根据课文注释起来介绍。教师补充。订字音。

三、研习《急流》

学生齐朗诵本诗,思考

1、诗是用意象来说话的。这首诗中选择了哪几种意象?

明确:诗中选择了十二种意象:急流、小河、小鱼、荒林、小鸟、废墟、常青藤、草屋、火焰、云朵、破旗、夕阳。

2、诗中意象可以概括为几类?

明确:全诗五段,每段由一组意象构成。这些意象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急流、小河、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都是诗人的自喻;另一类是小鱼、小鸟、常青藤、火焰、夕阳,是“爱人”的形象表现。

3、请注意形象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否应该把2、3、4、5组中的“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分别改为“茂林”、“苑囿”、“华堂”、“云霞、彩旗”,从而更能产生美的对应呢?为什么?

明确:这五组意象运用对比的写法,形成鲜明的反差,流露出诗人的一腔赤诚。第一段中“崎岖”和“快乐”形成第一处对照。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的是悠闲欢快的,而急流、小河在崎岖的小路上、山岩上跋涉是艰辛痛楚的,象征着爱情之路上会有重重的艰难险阻。但“只要”爱人是“快乐”的,诗人就甘愿面对崎岖,承受痛楚。

第二段中“勇敢地作战”和“做窠”“鸣叫”形成第二处对照。小鸟“做窠”“鸣叫”的生活愉快而安逸,而荒林对狂风的作战则充满了危险,象征着爱情路上会遭受到的打击和磨难。但“只要”爱人生活得幸福,诗人甘愿冒着危险挑战狂风。

第三段中“毁灭”“荒凉”和“攀援上升”形成第三处对照。常春藤“攀援上升”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废墟是它上升成长的依靠,而废墟自身却要一步步走向衰亡,象征着诗人愿为爱情付出一切的巨大的牺牲精神。但“只要”爱人的生命之“藤”常青,诗人甘愿“荒凉”甚至“毁灭”。

第四段中“饱受风雨的打击”和“愉快”形成第四处对照。安身于草屋内火炉里的火焰避开了户外风雨的危险,“愉快地缓缓闪现”,这一份安逸和温馨来自于草屋的庇护。而草屋自身却要“饱受风雨的打击”。但“只要”爱人能安全愉快,诗人甘愿承受打击。

第五段中“飘来飘去”和“鲜艳的辉煌”形成第五处对照。“珊瑚似的夕阳”显出了“鲜艳的辉煌”,这是生命的辉煌,而云朵、破旗在广漠的空中飘来飘去却是一种居无定所的飘泊和苍凉。但“只要”能衬托出夕阳的绚烂美丽,诗人甘愿飘泊。

4、五处对照可以看出诗人的爱情观是以什么为核心的?

小结:五处对照使诗人对爱情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得到了形象而深刻的体现,是诗情的倾诉,是画意的泼墨,是至美的追求,是真爱的憧憬。

5、这种具有巨大反差性的形象和炽热的情感,作者是用什么样的句式结构来表达的?这样的句式结构有什么作用?

全诗各节以“我愿意是……”为开头,“只要我的爱人是……”为转折,用这样一种倒装的条件复句形式,展现了五幅洋溢的艺术画面。诗句回环反复,整齐而富有韵律。诗人对爱情忠贞不渝、默默奉献的炽热情感得到的不断深化和升华。

四、比较阅读舒婷《致橡树》

(一)朗读《致橡树》

(二)《致橡树》

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

凌霄花是指现实生活中那种攀附他人的一种爱情模式,痴情的鸟儿是没有价值的单方依恋的爱情模式。泉源、险峰、日光、春雨都仅仅是一味的奉献,这些爱情关系中的双方不是本质上的平等,当然也缺少一种性,所以女诗人是持否定态度的。

橡树、木棉的关系是:、平等、相互依存、同甘共苦的关系。

(三)比较两诗的异同

1、艺术手法上的相同点:

借助一系列自然物象,通过一连串鲜明生动的比喻,排比和象征,构筑一个抒情网络,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使意象更有感染力,诗更有韵味。

2、不同的爱情观:

《我愿意是急流》形象地描绘了相爱双方相伴相随的亲密关系。为了爱情,为了长相厮守,“我”有可以献出一切的勇气和力量。《致橡树》则否定了小鸟依人似的爱情观,她所追求的是一种、平等、互依互助、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爱情观。

五、讨论:通过学习,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爱情观。

六、师总结:

1、爱人是美妙的,被人爱更是幸福的,中学生就不乏“早恋”的现象;但爱又是苦涩的、艰难的。过早涉猎这个禁区,只会品尝到一杯苦辣的酒、一颗酸涩的果。倘若一个人自身的思想尚未定型,经济还未,心理还未成熟,他的事业还未确定方向,他还不能恰到好处地把握自己的理智与情感,那么,他就不能轻率地向爱情靠拢。

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现在首先应学会如何不断完善自己,如何使自己成为一棵努力向上的树;只有这样,他才会有沉稳坚定的步伐,有自信坦诚的目光;他才会去热爱生活,拥有生活;在将来,他才会真正懂得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2、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去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对理想、对生活、对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又有多少热血儿女放弃了男女个人之爱,他们无怨无悔,因为他们是为了追求更加高尚的爱。由此,我不禁想起裴多菲那首比《急流》更为著名的小诗《爱情》,这首诗是裴多菲1823年1月1日写于佩斯,这天正是他24岁生日,译者白莽被杀害时年仅22岁,译这首诗是在21岁左右。不同时代,不同国籍的两个年轻人的思想、战斗、鲜血和生命,凝固成一首千古绝唱!

当我们认识到这些,并为之而努力、而追求、而奋斗,我们就会在爱的空气中幸福地呼吸;我们就会沐浴爱的阳光、吸收爱的雨露,最终必将成长成一棵棵挺拔的、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七、布置作业:

1、背诵本诗

2、完成《全优设计》

八、板书设计:

爱情观艺术手法

牺牲自己

《急流》自然物象

无私奉献比喻

平等象征

互相依存《致橡树》排比

同甘共苦

知识目标

1、学习诗朗诵,在诵读中领略异国情趣。

2、了解裴多菲。

能力目标

1、体会诗人对爱情的独特理解。

2、品味诗语言,学习本诗表现手法,展开丰富联想和想象,体会诗的内涵。 德育目标 体味作者真挚的情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把握一组组意象群和层层递进、富于变化的诗形式。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教师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的内容及形式特点。

2、比较阅读法。将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和舒婷的《致橡树》进行比较,这样可使学生对内容、情感及艺术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来到美丽的善,湿湿的雨季和明媚的阳光触动了我的诗情。愿为大家小读新作: 因为世上少有秘境,所以秘境善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自豪和热爱,善人的头脑里贮藏着无尽的神奇和智慧。因为世上少有至真至纯,所以爱才是需要用一生来追求和呵护的珍宝,所以才让世人跨越时空、用不同的语言来唱。哪怕是千山万水,哪怕是遍体鳞伤,只要所爱常青,只愿所爱幸福。历史的长河淘不尽英雄的柔情,岁月的长风吹不老倾城的容颜,让我们一起走进19世纪的匈牙利去品味英雄人物裴多菲的追寻。

二 、诗人

裴多菲:19世纪匈牙利伟大的爱国诗人。

1、坎坷的一生:出身于一个贫困的屠户家庭,当过兵,作过流浪艺人。

2、战斗的一生:他的一生与匈牙利反抗外国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联系在一起。领导1848年匈牙利革命,在为国牺牲时年仅26岁。

3、抒情的一生:他15岁开始写诗,共写了八百多首抒情诗和九首长篇叙事诗。最著名的抒情诗有《民族之》、《与爱情》、《我愿意是急流》等;最著名的叙事诗有《勇敢的约翰》。裴多菲用民的形式描写的斗争。他说:“在匈牙利中间,我的是为了争取而斗争的第一课”。( 他在短短 的一生中,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爱情诗,尤其是1846年秋爱上森德莱尤丽亚以后,写了不少动人诗篇给她,这首诗可以看作他献给尤丽亚的一首爱情诗。1847年裴多菲与森德莱尤丽亚结成伉俪。)

被誉为匈牙利“抒情之王”。让我们领略一下战斗诗人的柔情诗。

三、 整体感知

(一)品读节奏美:

1、指导:诗是感情的河流,得用心来吟诵。

(1)诗的结构——重章复沓

(2)强调式读法——情感:

重读——厚重而饱满

舒缓——平和而安详

加速——激越而奔放

轻柔——甜美而舒畅

学生有感情地将这首诗朗读一遍。

2、请大家听课文的配乐朗诵,注意其情感处理。(点击配乐朗诵页面――注意朗诵时页面自动播放跟读)

老师小结。参考:强烈情感、缠绵的倾诉、深情恋情、浓烈情感、由衷、一往情深、幸福 无比、温情和热爱等等。

英雄的爱情诗也是满怀温柔的,但我们在他的款款深情中也捕捉到了战士的舍己为人的豪情。

(二)品读意象美

1、诗中有那些意想?能给它们分类?(重难点突破过程:)

分类思考: 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述“我”和“爱人”?(点击显示)

我 爱人

急流————小鱼

荒林————小鸟

废墟————常春藤

草屋————火焰

云朵、破旗—夕阳

2、美在何处?(两组意象有何特点?借助什么修辞方法?你喜欢哪一个意想?)

(1)比喻、对比的修辞营造的含蓄却又鲜明的意想美;组合式意想的情感丰富美。

“急流”和“小鱼”:历经崎岖与快乐嬉水形成对照。鱼儿游来游去是悠闲欢快的,急流在崎岖小路上的跋涉是艰辛痛楚的。小鱼是被呵护的对象。

“草屋”与“火焰”:草屋甘受风雨的打击,是要保护屋中的炉火:火焰在炉火中燃烧,反过来给屋内带来温暖。火焰也是奉献者。

“破旗”与“夕阳”:云朵、破旗是悲壮的追随者,而夕阳恒在。彼此无私的奉献形象深刻而具震撼的力量。最终是精神世界的升华。从小鱼的悠游到夕阳的辉煌,其实是爱人走向成熟的生命历程。

诗人运用“博喻”的手法,将“我”比作“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这是一组具有男性气质的刚劲而略带苍凉的事物。将“我的爱人”比作“小鱼、小鸟、常春藤、炉火、夕阳”,这是一组带有女性娇美温馨气息的形象,欢快而又明丽。这两组意象层层递进,使得诗人那男子汉的气魄和宽广的胸襟在这无私无悔的爱的倾吐中得以升华,产生了崇高悲壮的人格魅力。再者诗人通过两组反差强烈的意象对比表达了他以牺牲自己而由衷地奉献为核心的爱情观。

有人评价:此诗的妙处在于对每组意象的抒情主体与客体的精心选择

(2)变化、应和、流动的韵律感。

本诗表现形式上类似中国的一些民的特点,同一个意思反复咏唱,这样不但深刻地抒发了诗人的强烈情感,而且造成音乐的旋律美。再者,诗的意象有鲜明的色彩,构成有层次的充满活力的艺术画面,有身临其境之感。通过一系列鲜活意象的递进性排列,营造了一个情感流动的回旋天地,在重章叠唱中,情感的变化,随层次的递进而愈趋炽烈,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两组意象中,诗人的自喻,相对阔大高岸、荒茫粗犷,宣泄着悲壮美;爱 人的意象,相对娇柔细腻、妩媚温情,表达着柔静美。

(3)层进式易于情感的渐深:由快乐的小鱼到鲜艳的辉煌,是爱人走向成熟的生命历程。成长过程中爱人需要保护,诗人挺身而出,与狂风作战,饱受风雨的打击,哪怕毁灭也绝不

懊丧,当爱人的生命步入辉煌时,诗人则又退在一旁,甘作陪衬,一步步衬托出诗人高尚情操感人至深。这些意象组不是简单的重复,每一节比喻有其独特的新意且意象群排列组合上具有独创性。

(三)品读境界美:把意象提升,给它一个立体的空间,让它有源头,有延展的广度和深度。

让爱人悠闲快乐——生命之源的给予

让爱人安逸幸福——生活之巢的呵护

让爱人生命长春——一生之靠的归宿

让爱人明亮辉煌——思想之火的暖照、理想之光的升华

纯洁高尚,坚贞不渝——情感之源

牺牲自己,由衷奉献——延展的广度

无私无悔,崇高悲壮——延展的深度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故,二者皆可抛!”便是明证。

当然首先是一首爱情诗,它叠波涌浪地抒发了对爱人深挚恋情,颂了爱情的纯洁与高尚;其次,不妨看作一首抒情诗,它精忠赤诚地表现出为民族解放斗争献身的精神和理想。故诗中的“我”可指诗人自己,也可指解放斗争中的战士;“爱人”可是诗人的爱侣,也可是诗人矢志不渝的理想。一个能为祖国、为而英勇献身的战士在爱情的追求中也一定可以表现出同样的忠贞和执著。

思考:诗人愿意为爱人做出一切牺牲中,他的情感体验是痛苦的吗?哪里看出?

明确:我愿意。文学鉴赏,除形象感受外,还应注意结构的起承转合。思考作者是用哪些词语将这两类意象联系在一起?有什么效果?

生答

明确:“我愿意,只要”把全文一系列鲜明的意象串成一有机整体。

诗人不管自己的命运多么坎坷,多么险恶,只要同爱人在一起就能化险为夷,幸福无比,从而颂了爱情的强大威力。

(中篇小说《人到中年》中写的是一位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女医生——路文婷,在一个上午连续做了3个手术后,突发心肌梗塞,生命垂危时,她的爱人傅家杰坐在她床前反复朗读这首诗,从死亡之中将她唤醒。)

名言 “真正的爱情可以使一个人崇高”——

“我宁愿为我们所爱的人幸福,千百次地牺牲自己的’幸福。”——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导演的话》:

托尔斯泰〈〈家庭的幸福〉〉:“生活中唯一可靠的幸福就是为别人而生活。”

(四)比较阅读:将《我愿意是急流》与《致橡树》进行比较

比较阅读的方法

1、写作背景——女子为寻求真爱的觉醒书——为爱情奉献的坦城誓言

2、感情基调——理智冷静,柔中有刚(女性视角)

——热情阳刚, 深挚苍凉(男性视角)

3、艺术技巧:象征、对偶——对比、博喻

4、思想主旨

明确:此问主要是引导学生联系相似题材的诗,加深对《我愿意是急流》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和领悟。《我愿意是急流》和《致橡树》同样是写爱情的诗,它们反映了一个相同的主题,即“怎样才是理想的爱情”。换句话说,在理想的爱情中恋爱的双方应是怎样的一种关系。这 两首诗中传达了两位诗人不尽相同的认识。前者有比较明显的男性视角,在两个系列的意象群中,他始终把男人作为时代的挑战者、社会的主宰者,而女人是小鱼、小鸟,是攀援的常

青藤,她往往温柔地依附于男性,给征战辛劳、身心疲惫的爱人带去精神的慰藉。而《致橡树》则塑造了两个树的形象,强调爱情中的双方应是平等的,“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在艺术技巧方面,前者运用了多个意象,两两对比,反复吟咏,强化了诗的主题;后者只运用了两个主要意象,在此基础上生发出对爱情的全面理解。

(五)我们也来当诗人,模仿学习

请模仿《我愿意是急流》的艺术表现手法,尝试写一首小诗。(幻灯显示) 结语:诚挚而悲壮的宣言+深情而温柔的誓言——让我们感动也让我们震撼。愿每一位同学都有一颗坚强而

执著的心,用她来追寻真理和至爱;愿每一位同学都有一个灿烂的前程,用他来追寻和呵护和爱情。 谢谢大家!

【公开课《我愿意是急流》教案】:

大班优质公开课教案04-01

公开课《海燕》教案设计09-08

体育公开课教案(精选12篇)11-02

中班数学公开课教案08-28

中班公开课优秀教案2025
2025
2025
2025
2025最新08-31

逍遥游公开课优秀教案08-31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公开课教案04-08

《长江之》公开课教案(精选10篇)04-04

关于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精选08-25

幼儿园中班公开课教案08-26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