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手段还原,活灵活现,整个乡村复活了!”8月1日,在仙游县书峰乡四黄村青黛非遗工坊,黄碧红指着12幅AI技术生成的图片,竖起大拇指点赞,“有理由相信,这就是古时候的青黛制作场景!”
黄碧红是国家级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莆田市青黛印染非遗传承人。她介绍,福建的青黛被称为“建青黛”,仙游书峰、石苍、游洋等乡镇是福建的主要生产地,产自这里的青黛自古出名。以前村里口口相传生产制作流程,但缺少文字和图片等相关资料。“这回,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的大学生们来书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感谢他们用现代AI技术,唤醒了乡村产业,助力书峰乡青黛产业振兴。”
记者看到,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沉‘靛’千年,青黛见福”唤醒计划实践团队制作的仙游青黛传统劳动场景复原图共12幅,色调鲜艳,形象生动,表现细致,场景恢宏(如图)。
书峰乡青黛种植主要集中在四黄村,目前全村青黛种植达1000亩以上。
南宋《仙溪志》“货殖篇”中记载的“青澱:尔雅云马蓝今大叶冬蓝为澱者是也”,提到青澱(青靛)的制作原材料为马蓝,说明在宋代时仙游主要是以马蓝为主来制作蓝靛,而且蓝靛主要是用以染色。
如何把握时代脉搏,在当今时代更好地传承创新非遗文化?7月23日至31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沉‘靛’千年,青黛见福”唤醒计划实践团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四黄村,用青春的丈量乡野,走访调研百余位从事传统青黛种植的农户,详细了解传统的古法青黛制作过程、生产场景和售卖形式等内容,形成相关的图片资料200余张,文字记录2万余字,并借助科技手段,重现种植、收割、刮浆、打蓝等青黛劳作场景。
该实践团队参考数字敦煌的创新模式,将与仙游青黛相关的前期研究成果转化为数字化资源,将巨量的文本、图片素材,以及从青黛历史遗存上提取出的数百幅传统纹样导入电脑软件,从零开始,建立仙游青黛数字化资源库,为最终的AIGC图片生成提供了不计其数的权威性、高水准的参考数据。
四黄村村委会原主任黄镜平说,12幅复原图很好地还原了他们所描述的传统青黛劳动场景,直观地反映了传统青黛产业从种植、收割、加工、印染的劳动过程,帮助他们再度唤醒了早年间与青黛朝夕相处的人文记忆。
7月30日,实践团队还在四黄新村举办沉浸式体验仙游青黛印染艺术展,面向仙游当地儿童开设青黛文化创意产品、青黛主题儿童服装秀、青黛非遗美育课堂,激发当地儿童学习非遗技艺、探究非遗文化的传承兴趣,助推仙游青黛文化根脉赓续。(全媒体记者 李俊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