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智轩:用AI杀人,以色列可能遥遥领先了

AI百科3个月前更新 快创云
62 0

以军设计AI的时候,还考虑过这个问题。AI在做空袭规划的时候,“附带损害”也是一个参数。它会根据建筑物的大小以及登记的居民名单,计算战前居住在此的平民人数,再根据撤离的居民比例,来估算一个建筑物内的即时人数,再做相应的规划。比如说,一栋子,名单上显示战前住了10个人,根据手机测算,小区撤了一半人,那么AI就认为,子里住了5个人。有时候,算出来的人数,甚至不是整数。

我们光听就知道,这种估算有多不靠谱。战前和战时,根本是两个概念。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加沙地带超过60%的屋和80%的商业设施都已经被摧毁,几乎全部人口流离失所,这大幅削弱了军队数据库的准确性和AI自动标记的能力。很多时候,战争期间居住的,完全就不是战前的那批人,两者之间也没什么联系。有时候,以军炸了一栋子,根本不知道里是好几户人家躲在一起的。在以前的战争里面,情报人员会花大量的时间监视屋、核实人数,事后还有一道炸弹损害评估程序(Bomb Damage Assesent),简称BDA,检查目标是否死亡,以及造成了多少平民死亡。这一次,为了节省时间,事前事后的步骤,全都省略了,一切都交给了AI和统计学。情报人员对于会死多少,死了多少人,里面包不包括目标,可谓一概不知。他们唯一知道的,就是空军告诉他们,子被炸了,然后他们再告诉军队,去炸更多的子。

不过,有一个问题,依然没交给统计学,就是允许“附带损害”的大小。军方会事先给一个授权,杀一个哈马斯,允许多少平民陪葬,这个数字叫非战斗人员伤亡值,简称NCV(Non-combatant Casualty Value)。AI在计算杀谁、怎么杀的时候,就会根据这个标准来。NCV是浮动的,军事价值越高,NCV越大——这是以军自己承认的,对高级哈马斯成员,这个数字可以达到三位数。军队有一套大致的标准,一个旅长配多少人,一个营长配多少人,还会考虑到具体的情况。比如说哈马斯卡桑旅的指挥官艾曼诺法尔(Ayman Nofal),以军在击杀他的时候,得到的位置情报不是很精确,军方授权的人数是300人。对比一下,当年美军击杀本,授权的NCV“只有”30。

路透社2025年10月17日报道,以色列空袭加沙,击杀了哈马斯军事指挥官艾曼诺法尔

对于低级哈马斯成员,这个标准还要“弹性”一点。去年10月7日的空袭之后,以军陷入了歇斯底里的状态,只要目标是哈马斯,几乎任何“附带损害”都可以得到批准。反正炸就是了,他们只在乎炸的目标够不够多。有时候,他们知道目标在一栋里面,然后就炸平了四栋楼。整个军队与其说是在作战,还不如说是在泄愤。之后,军队的行为稍微理性了一些,NCV被控制在了15人左右,也就是杀一个普通的哈马斯,可以杀15个平民。有段时间降到5人,但军方发现,这让空袭没法进行,因为只要目标的家人都在家,他们就没法炸屋子,所以又把上限提了上去。再后来,以军整体上减小了攻击低级哈马斯的频率。这客观上降低了“附带损害”,却不是因为以军想降低“附带损害”,而是考虑到弹药经济性。以色列正准备在北部地区和黎巴嫩党动手,这开头几波消耗的炸弹,委实有点多了。

由此可见,人工智能辅助下的“自动化”杀人,并没有什么“理性”的优势。AI对于人类干坏事,没有什么限制和纠正作用。相反,它只是让杀戮,变得更有效率。它降低了杀人的经济和道德成本,帮助人类在有限的资源和可承受的道德压力下,杀掉尽可能多的目标。“薰衣草”生成名单,“福音”标记,低级别的情报人员象征性地看一看,粘贴到“爸爸在哪儿”,执行目标追踪,“火力工厂”据此分配弹药,制定空袭计划,在目标回家的那一刻,由空军完成击杀。除了最后的击杀外,整个流程,都实现了高度的自动化,而这“最后一步”,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也可以由自动化的武器来完成。

我们之前做过节目,叫“定点清除”,让网上一大群“乌友”破了大防,直到今天还陷在他们的逻辑谬误中不能自拔,挺可怜的。我们再来复习一下相关专业知识:“定点清除”,Targeted Killing,有时候也叫“斩首行动”,Decapitation Strike,即通过消灭一个组织中的关键人物,来对组织造成破坏。现在,“定点清除”和“斩首”之间,不能再划等,它有了一个新分支,叫“Broad Hunting”,大范围猎杀。从战场表现来看,这种同时针对数万目标的大规模“定点清除”,已经成为了一种可行的、且经过实践应用的战术。

这是好是坏,尚有争议。

支持的人说:它好过无差别袭击。这次加沙战争持续了六个月,巴勒斯坦方面,伤亡总数超11万;哈马斯武装分子,满打满算有三万多,占比达到30%。和历史上的各种“屠城”相比,是不是要好上很多?AI是在降低“错杀率”啊!

反对的人说:除了“错杀率”,还有“错杀数”。“大范围猎杀”的应用,实际上大幅增加了攻击次数,推高了平民的伤亡人数。而且,70%的错杀率,你觉得可以接受吗?

然后,支持的人又会反驳:如果把技术改进一下,把错杀率降到一半以下,你还会这么说嘛?降到10%以下,1%以下呢?百分之0.1呢?什么比例,是可以接受的呢?谁能保证不杀错一个?你说人命无价,杀错一个都不行?我们是在打仗,国家利益为重,国民的安全为重。算个总账,“错杀”带来的损失,小于“杀对”带来的利益就可以了。

最后那句话,我直接引用了以色列国防军对“薰衣草”问题的回复。

以色列国防军回应在加沙地区使用“薰衣草”:算个总账,“错杀”带来的损失小于“杀对”带来的利益就可以了

哲学上的论辩,很难有什么结果。但有一点,我想大家是有共识的:为了剿灭三万多名哈马斯,超过2.4万名巴勒斯坦妇女和儿童死亡,11万人死伤,110万人食不果腹,170万人流离失所,这超过了绝大部分人的道德红线,但凡是有点良知的人,都无法接受。如果没有AI,可能伤亡会更大,但即使有了AI,后果依然如此严重。

所以说,问题并不出在AI身上,该为此负责的,也并非人工智能。战争,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者的通行证。战场之上,以国之名,滔天的罪恶也能戴上正义的光环。如果杀错人之后,唯一的后果是浪费了弹药,那么AI存在的意义,也只能是减少了弹药的浪费。

从历史经验来看,把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军事作战是不可避免的。主持了10年的谈判,希望对AI在战场的角色做一点限制,让各国可以更加“负责任”地和利用军用AI,但目前并没有多少成果。至少还没有一个国际公约规定,当人工智能判断错误时,谁应该对平民的伤亡和战争的意外升级负责,也没有一个有效机制,防止AI被有心之人滥用,成为排除异己、剥削“他者”的工具。去年2月,第一届“全球军事领域负责任的人工智能峰会”在荷兰,中国和美国等60多个国家参加,并签署了《关于军事领域负责任使用人工智能的行动倡议》。以色列是唯一没有签署的与会国家。

所以,巴勒斯坦成千上万条被AI“错杀”的人命,到底该由谁来负责呢?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